民間傳說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天下劉伯溫,為啥大明建立后劉伯溫被封為伯爵,而像啥李善長,徐達,馮勝,鄧愈等人獲得公爵之位,被稱為開國六公,難道劉伯溫不如這六個人功勞大嗎?
對。
任何事情都有先來后到,一個公司草創時候,組建的班子和公司發展起來后招攬的人才待遇自然不同。
劉伯溫在看到朱元璋事業干的有聲有色時,才加入革命隊伍,來的時候還不情不愿,希望朱元璋像當年劉備對待諸葛亮一樣對他,讓重八同志來個三顧青田,留下一段佳話。
但是朱元璋直接不理他,讓人拿著把尚方寶劍去請劉神仙,意思直接明白,來,則你好我好大家好。
不來,白刀子進紅刀子出,劉伯溫很懂事,顛顛的來了。
劉伯溫來的太晚了,看看大明第一功臣李善長啥時候來的,朱元璋剛剛組建自己部曲,進攻滁州的時候,李善長就主動投靠了朱元璋:
為參謀,預機畫,主饋餉。
李善長投奔朱元璋的時間點,類似于蔡崇信投奔馬云。
朱元璋一直把李善長看成自己的蕭何,李善長和蕭何的職能也幾乎一樣,主管后勤,籌糧籌兵。
這對在前線打仗的朱元璋太重要了。
戰爭永遠不是你有一個好點子,就能打勝仗。
戰爭拼得就是消耗,拼的是后勤。
所以,后來李善長一直是明朝的第一功臣,朱元璋進位吳王,李善長和徐達是左右丞相,而劉伯溫只是天文臺臺長。
這地位差的不是一星半點。
把李善長排在徐達前面,也說明李善長這個后勤部長的重要性。
另外幾個開國六公,那一個不是很早就跟著朱元璋的從龍之臣。
徐達馮勝李文忠那是朱元璋派出滅元大軍的固定班底,一般大仗都是徐達總指揮,李文忠馮勝為左右副手。
鄧愈是帶資進組的,投奔朱元璋時帶著一萬兵馬。
鄧愈擅長使用火器,元末,這簡直就是最恐怖的大殺器了。
鄱陽湖大戰之前是洪都保衛戰,陳友諒六十萬大軍圍攻應天的門戶洪都,朱元璋需要時間準備。
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和鄧愈只有一萬人,愣是守了八十五天,阻擋陳友諒大軍不能前進一步。
三個月后朱元璋整頓大軍,前來接應,鄱陽湖大戰拉開帷幕。
洪都保衛戰是朱元璋建國前最重要的一次守城之戰,守住洪都為朱元璋后來消滅陳友諒的后漢留足了時間。
事后,朱元璋稱鄧愈為自己的萬里長城。
劉伯溫來的時候陳友諒剛剛攻占當涂,氣勢正盛,朱元璋手下有人勸朱元璋,要不咱投降陳友諒,或者躲到鐘山避其鋒芒?
這頗有點當年赤壁之戰時,東吳文臣勸孫權的意思。
劉伯溫是堅決的鷹派,他建議提出投降或者想逃的都該斬,他說:
賊驕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天道后舉者勝,取威制敵以成王業,在此舉矣。
劉伯溫主要職責是給朱元璋打氣,其實,朱元璋那種牛人不需要劉伯溫給他打氣?他只是要借助劉伯溫的嘴,告誡手下那些想逃想降的人。
劉伯溫和朱元璋配合的很好。
大明建國。
因為配合戰打得好,劉伯溫被封誠意伯,這個爵位其實不低。
不是朱元璋核心圈的人,來的又晚,劉伯溫還能獲得高位,為啥呢。
一個重要原因是他會的一門絕技,一般人不會。
劉伯溫是大明王朝為數不多懂得天文學的人。
明朝建立,朱元璋也和很多皇帝一樣要神話自己,這時候就需要懂天文學的人來幫忙,皇帝說自己是天上某顆星下凡,天上也得有那顆星不是。
這是劉伯溫的主場。
公司草創時需要的是硬實力,需要能打硬仗的人,這時候徐達鄧愈等人是最重要的骨干。
公司建立后,需要文化建設,需要各種圖騰,這才是劉伯溫等人的舞臺。
建國六公屬于雪中送炭,劉伯溫等于錦上添花。功能不同意地位也就自然不同。
明洪武八年五月十六,劉伯溫彌留之際,把自己所著《天文書》悉數交給兒子劉璉,囑咐他:把這本書呈送給當今萬歲,你等勿看勿學。
劉伯溫太了解朱元璋了,大明王朝文化建設已經完成,以后的天地的解釋權只有朱家只能是朱家人,劉伯溫的后代如果還把持天文這門知識不放手,那真的禍不遠矣。
劉伯溫在民間雖然和諸葛亮齊名,但是他其實一直沒有諸葛亮在蜀國的地位。
劉備是個創業屢敗屢戰的人,走投無路,急需要有人給自己指明前進的方向。
朱元璋卻是個成功者,他不需要有人給他指路,他是那種前方若沒路,自己就可以雙手劈開生死路的牛人。
劉備手下人才凋零長期都是武有關張趙云,文有孫乾糜竺。
朱元璋手下人才濟濟,建立大明后為了不讓這些人才給自己后世兒孫添麻煩,朱元璋殺這些人才都殺了十好幾年。
后來劉伯溫在民間逐漸高到和諸葛亮一樣的地位,很大原因不是他幫助朱元璋一統天下,而是,在朱元璋造神的時候,需要劉伯溫這么一個活神仙來當自己的吉祥物,向天下百姓證明自己皇位是天授的,連諸葛亮一樣的半仙都來幫助自己。
后來在話本小說的加持下,劉伯溫的活神仙形象越加深入人心了。
文:薛白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