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每一個家庭來說,孩子的教育問題絕對是重中之重,而大部分家庭中的父母,都在錯誤的方向上努力追求著正確的答案。
讓學習過程充滿樂趣
曾經有一位叫米特拉的學者在印度做了一系列實驗。他在印度多個地區的貧民窟或者農村地區的墻上鑲嵌一臺電腦并使之連網,之后觀察這個地區的孩子如何對待這個從未見過的外來“怪物”。其中一個地區的攝像機記錄下孩子們學習使用“洞中電腦”的過程,他們互相教授使用方法,并給這個“怪物”及其相關起名(叫那個翻轉的小沙漏為濕婆之鼓),還學會了電腦系統所使用的語言。由此,米特拉得出重要的啟示,他認為現在是時候改變我們的學習方式,而且將對學習內容的選擇權利和進度下放給孩子們。
盡管這一說法在教育界還存有不同的聲音和質疑。但我在這個試驗中看到,當孩子對某一事物產生好奇,探索過程充滿樂趣的時候,學習行為就自發地產生了,而且學習的能力還非常強。相反孩子則可能會比較抵制,盡管大部分孩子還會聽從父母的教誨,“認真地”坐在書桌旁。相比之下,兩者的學習效率肯定有巨大的差異。
因此,家長需要做到的第一點是,讓學習過程充滿樂趣。像前兩天分享的文章《為什么學習很重要》中那個媽媽一樣,將知識內容融入到孩子喜歡的活動或者游戲當中。
讓學習和生活相結合
如果我們學習的知識點可以不那么抽象或無聊(某些知識點出題的方式顯得無聊或根本在現實中就不存在),而是更多地與現實生活相結合,那么孩子們會感覺到學習的價值所在,覺得學習是對生活有用的,從而變得愿意主動學習。
舉個例子,關于雞兔同籠問題:
有若干只雞兔同在一個籠子里,從上面數,有35個頭;從下面數,有94只腳。求籠中各有幾只雞和兔?(現實中很輕松就能數出來籠子中有幾只雞和幾只兔,根本沒有人會各數一遍頭和腳,然后去計算。除非是要進行知識與能力之間的較量。)
如果我們用另一種出題方法,可能會更有趣味和意義,而且更容易實現將知識在生活中運用的目的。如下:
一位同學在某平臺上分享出自己學習的方法技巧和心得,獲得了94元的打賞,已知打賞的總人數為35人,打賞的金額只能選擇2元和4元,那么請問,不同打賞金額的人各有幾個。這個題的現實意義在于,可以通過數據來判斷自己的文章是否受大眾喜歡,是否有更大的價值體現。
再舉個例子
語文中讓學生記憶的詩詞《金縷衣》: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如果這樣教,更有意思:一個年少的女子,用灼灼的眼睛看著另一位翩翩少年,她深情地說到: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這個少年該怎么回答才能得到女子的認可呢?一個學生意外之中穿越到公元前221年,由于穿著怪異被士兵押送到皇帝面前,他應該如何稱呼眼前的帝王呢,又有哪些歷史知識可以幫助他避免災禍呢?
但是在現有的體制下,學校是比較不容易花費時間去做這方面的改進。但作為家長,作為教師,如果可以讓學習的知識和內容充滿樂趣,和現實的意義,那么您的孩子、您的學生一定會享受學習。
讓孩子知道學習是終身的努力
當然,現在孩子們的學習內容并不一定是家長已經熟練掌握的,很多中學生甚至小學生的課程習題,家長都無法正確解答,那么,當家長對孩子所學知識一無所知時,又該怎么辦呢?
我們應該讓孩子知道,學習的需要我們終身為之努力的事情。千萬不要為了追求現在的學習成績而告訴孩子:只要你考到哪個大學,我就再也不管你了;只要你考到什么成績,暑假就再也不用學習了。當畢業生們把書撕碎,或扔進垃圾桶的時候,你可以想象他是多么厭惡學習這件事情。
事實上,每個家長都知道,即使到了工作崗位,還是需要學習充電,需要參加公司組織的各種培訓。如果真有一天孩子放棄任何方式的學習,你就會擔心他馬上面臨的失業,尤其是如今我們已經來到了人工智能的時代。
只有當人們從內心認可某件事情的時候,才能夠做到改變。只有從改變中獲益的時候,我們才能夠做到堅持。讓孩子接觸一些其他的學習方式,接觸一些新鮮有趣的事情和觀點,讓孩子有運用所學解決問題的機會并獲得成就感和贊賞,讓孩子知道自己需要終身成長。
關注學習過程而非考試成績
如果你的孩子給出的《金縷衣》答案非常雷人,那么,家長該大發雷霆,并下結論:“你就不是個不愛學習的壞孩子”嗎?我們在上學的時候被灌輸,答案是唯一的,如果你填寫的答案和老師教授的不一致,那么你就拿不到這個題目的分數。但如果把場景放到工作中、生活中,你會發現幾乎沒有唯一答案的題目,不同的角度可以產生出不同的解決方法。作為家長,為什么在孩子思維活躍發散的時候讓它變得狹窄,待需要開拓創新或處理問題的時候又嫌棄它死板。我們更應該保護孩子的創造力、新角度和新方法的創意。
成績只是衡量的一個維度,并不是唯一維度,更不是最重要的維度。因此家長們需要關注孩子的學習過程,努力過程,思考過程,看到他在這個過程中的成長。對比是需要的,但不需要和他人的橫向對比。只要孩子每天都有進步,有收獲,就需要家長予以肯定和贊揚。
孩子需要父母的愛,但不是父母自己為是的愛。
孩子需要父母的耐心和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