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沒事有隨手翻書的習慣,對我產生吸引力最持久的、我也最愿意閱讀的,不用你猜,肯定是小說。為什么小說會吸引人?寫一篇小說有沒有什么技巧?它對我們寫作有什么啟示?
有時,我們文章的內容往往抓不住讀者,你可能會想不明白:為什么我的閱讀量比較高,點贊量卻如此少?你可能根本就沒有意識到,讀者讀完你文章的開頭就已經關掉了,更別提引起讀者的共鳴了。
那么,我們在費盡心思擬出一個好標題后,該如何在開篇抓住讀者眼球,激發讀者的閱讀欲望?
首先我們要明確的是:小說之所以吸引人,是在于它會勾起讀者的好奇心,產生一探究竟的欲望。事實上,吸引我們的也就是這兩個字:懸念!懸念分為兩種,一種為直接的懸念,另一種為間接的懸念。本文主講直接的懸念。
? ? 開篇要有緊迫感,別磨磨嘰嘰地描寫
有些作者一開篇,就陷入了自我的迷戀和炫技之中,寫山是多么多么雄偉,或者描寫人物時,人物的穿著打盤都太過詳細,看到這樣的文章我基本上都會關掉。
除非是名家大家,我才有耐心繼續看下去。如果你不夠有名,請把文章當商品來看,想賣出一件商品質量是最重要的,包裝作用也不小。行文的技巧就像包裝,你得保證讓讀者有耐心了解你的文章。
舉個例子:
《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節選)? ? ? ? 我小時候,家在哈佛爾,并不是有錢的人家,也就是剛剛夠生活罷了。我父親做著事,很晚才從辦公室回來,掙的錢不多。我有兩個姐姐。
我母親對我們的拮據生活感到非常痛苦。那時家里樣樣都要節省,有人請吃飯是從來不敢答應的,以免回請;買日用品也是常常買減價的,買拍賣的底貨;姐姐的長袍是自己做的,買15個銅子一米的花邊,常常要在價錢上計較半天。
可是每星期日,我們都要衣冠整齊地到海邊棧橋上去散步。那時候,只要一看見從遠方回來的大海船進口來,父親總要說他那句永不變更的話:"唉!如果于勒竟在這只船上,那會叫人多么驚喜呀!"
同樣是交代人物、環境的基本情況,莫泊桑寥寥幾筆就把事實說的清清楚楚,沒有多余的修飾和濫寫,而在第三段直接拋出懸念:為什么我們每周日都要去碼頭散步?于勒是誰?父親為什么要這樣說?
在開頭吊住了讀者的胃口,跟進行文你就能牽著讀者的鼻子走,讓他越讀越想讀。
? ? 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寫出“不合理”
什么東西會讓人產生直接疑問?一是不合常理的事,二是知識上的盲區。一件事情超出了你能想到的合理范圍,但又不是完全無邏輯,這時候你就會產生疑惑,近而希望得到解釋。
我舉個例子:
在學校的食堂,總能碰見這樣一個人,他是給我們上哲學課的老師,人稱“瘋教授”。他走路時總大呼小叫,捶著胸口,說:“我的上帝啊,快來毀滅這眼前的惡靈!”面對著盤里的飯菜,總是要用某種聽不懂的語言亂說一通才會動筷子。然而校長總隔三差五地來陪他吃飯,他見了校長也是本色依舊,經常把場面弄得十分尷尬。突然有一天,“瘋教授”沒來給我們上課,食堂也沒有了他的身影。
在這個例子里,瘋教授的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大家在心里中隱隱會感覺哲學教授可能會有些異于常人的表現,然而他的行為還是過于出格,并且校長還很特別照顧他,這就很讓人匪夷所思了。一旦讓讀者產生了想探索的欲望,那么你就成功了。
不過設置這種“不合理”現象要注意其中的邏輯性。比如我放養了我家的狗,因為那家飯店里的披薩很好吃。這二者沒有明顯的關系,就不會讓人想尋求解釋,因為這根本不在人類能夠理解的范圍之內。
? ? ? ? 多挖坑,深挖坑,在開頭埋下伏筆
在開頭埋下伏筆會調動讀者的好奇心,特別是當讀者閱讀完全文恍然大悟時,會驚詫于作者的巧妙安排,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設計巧妙。
舉兩個例子:
《爸爸的花兒落了》林海音? ? ? ? ? ? ? ? ? ? 新建的大禮堂里,坐滿了人;我們畢業生坐在前八排,我又是坐在最前一排的中間位子上。我的衣襟上有一朵粉紅色的夾竹桃,是臨來時媽媽從院子里摘下來給我別上的。她說:“夾竹桃是你爸爸種的,戴著它,就像爸爸看見你上臺時一樣!”
在這里,夾竹桃作為全文的暗線,推動這故事情節的發展。而夾竹桃作為爸爸對女兒的期望與祝福,也讓期在文中顯示出了特別的意義。作者在一開始就埋下伏筆,暗示著爸爸的去世。既勾起讀者興趣又與下文形成呼應,這樣的設計不可不說十分討巧。
《最后一課》都德? ? ? ? ? ? ? ? ? ? ? ? ? ? ? ? ? ? ? ? 一路上,烏鴉在樹林里歡唱。鋸木廠后面的草地上,一隊普魯士士兵正在訓練。這些要比分詞規則更加吸引我,但我還是抵擋住了這些事物的誘惑,飛快地朝學校奔去。
作者在開篇點出“一隊普魯士士兵正在訓練”,這就是一個為下文最后一課的存在與開展奠定了基礎,也讓最后一課的意義顯得非凡。讀者讀到這里,看到在法國的地盤上卻出現了普魯士的軍隊,這一現象一反常態,便會產生對下文的興趣,想知道究竟發生了什么事。
? ? ? ? ? ? ? ? ? ? ? ? ? ? ? ? 總結和建議
對于直接懸念的運用,概括來講:開篇可以運用一句話,或離奇的事件,或尖銳的矛盾,總原則是設置懸念。
小說中這種運用懸念的手法我們也可以借鑒到其他文章上。行文時不要光顧著表達自己感受,寫得好的評判不在于你,而在于讀者。少些平白的鋪陳,多點設計的技巧。
人天生都是有好奇心的,那么我們為什么不對此加以運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