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我憐憫起自己,就會扯出很多思緒來。我常常想,從上大學直至現在,我曾走過了不少地方。盡管在大學之前的日子里,我的足跡已在故鄉的土地上踩出了數不清的深深腳印,但在后來的日子里,我離故園越來越遠、越來越生疏。因此,以前那些烙在故鄉土地上的腳印已被歲月的雪片掩埋了、遺忘了;后來踩在故鄉土地上的那些稀疏腳印,已難烙下印痕了。
故園一定是生我的氣了,不然怎會令我的思念日甚一日呢!后來的我,搭乘汽車、火車在神州大地上刻下縱橫交錯、難以盡數的點、直線、曲線,我就這樣奔走于過去與未來之間,尋途于夢境與現實之間。我不知道我已在神州大地上刻下多少印記,也不知道還要刻下多少。假使神州大地是綴滿星辰的無垠蒼穹,故鄉之于我,就是最晶瑩閃亮的一顆淚珠。
故園,即過去的家園;故鄉,即難以觸及的家鄉。古往今來,懷鄉愁者不可計數,這是一種特殊、持久的愁思之情。嚴格來說,從大學開始,我已經遠離故園了。而且,有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使我離故園越來越遠,這一方面由社會與時代環境所致;另一方面,更多是由于我向往自由的天性推動所致。但只有離鄉的異鄉客才能理解這種愁情,我也無可避免地常常陷入這一思鄉的境地。
讀了李玉祥的攝影集《鄉愁》(準確來說是翻看了一遍,這是一本用照片的形式集中記錄、展示江南一帶即將消逝的古村落的圖集),那些被封存心底的童年往事、故鄉景致、民俗風情便一股腦浮現于腦海中。
我的故鄉被稱作“隴上江南”,空氣清新、風景秀麗、民風淳樸。
兒時,鄉親們每家每戶都會喂養牛、羊、豬、狗、雞,有的人家也會養驢子、騾子、馬等等。可以說,那時的人是與牲畜一起生活的。大約在小學畢業之前的時光里,我都會和村里的小伙伴進山放牛放羊。清晨,我們迎著朝陽、呼吸著新鮮空氣,成群結隊、浩浩蕩蕩地趕著牛羊向山里進發。山路崎嶇、多石,我們卻滿心歡喜。將牛羊群趕到山里后,便又踩著一地金陽回家吃飯。待到午后兩三點時,伙伴們又結伴進山,趕上牛群、羊群,悠哉游哉地往家里走。那時,夕陽西下與晚霞映天的景觀真是絕美。
故鄉的山很高大、山坡上長滿了松樹、柏樹、槐樹、楊樹,野山楂樹和各種各樣的灌木叢。春天野花遍野、清溪潺潺;夏天山坡上便長滿了飄子(野草莓的俗稱)、韭菜、蕨菜等;秋天野雞、野兔、黃鼠狼滿山奔走,也有狼、野豬和野驢,野豬對農戶損害極大,常常在夜里損毀大片的包谷,為此有不少農戶在包谷地畔搭建草棚,整夜守護玉米地;冬天,風雪盈途,滿目蕭瑟,農人們便進山砍柴,儲存柴草,以備過冬之需和來年之用。
放牛的時光最有意思,我與伙伴們盡管讓牛羊漫山吃草,然后順著山谷里的溪水,展開捉螃蟹、盤磨(在山坡的小溪上建造小型磨坊,一種有趣的活動)、摘韭菜、摘瓢子等活動,我們也會偷偷摸谷里田中的土豆、玉米。我們會在山坡上利用小石板、樹枝制造簡易的灶臺,將捉來的螃蟹和偷來的玉米土豆,一塊燒著吃。若是無聊,也可以三五成群,盤坐在山中的巨石上,玩耍撲克。
夏天來時,櫻桃、李子、杏兒、水桃、草莓便熟了,我們吃著櫻桃和杏子,穿梭在村里村外的樹林間網捕夏蟬。伙伴們都喜歡公蟬,因為嘶聲響亮。待捉到公蟬后,就用細線穿過蟬兩翼間突起的背梁上,手持細線,讓蟬兒到處飛撞。或也有將絲線綁縛在樹干、桌腿上,任其自飛、自生自滅者。那時候每家每戶都會喂豬,小伙伴們放學后,也會乘著傍晚,背了背簍,去尋豬草。
小時候,我們的樂趣很多。那時,伙伴們十分熱衷打三角板(用紙煙盒做的),玩類似陀螺的“破牛”,推“滾圈”(鐵做的圓環),玩弓箭(竹子或柳枝做成),踢毽子、跳繩、“跑電話”、捉迷藏等等。除此之外,每年在附近的一些村莊間都會輪流唱四五天的秦腔戲,熱鬧非凡,非比尋常。除了過年演社火,唱戲便是一年中最熱鬧的了。新年之際也有獨特的樂子,每家每戶為了過個熱鬧的好年,都會殺一頭豬,小伙伴們就從屠夫手中索來豬尿泡,用細竹筒吹得鼓鼓的,然后在院子里當“足球”踢來踢去,也是獨有一番樂趣。
在我的記憶中,我們村最早只有一家磨坊,模仿家主人因為磨坊的獲益買了附近村莊間第一臺黑白電視。這下可好,從此以后,磨坊主人家每晚都擠滿了人,腳地上、炕頭邊、梯臺上擠得滿滿當當,異常喧鬧。鄉親們為了搶在其他人的前頭,占個好位置,五六點吃完晚飯,便提著自家小板凳匆匆忙忙往那家趕,即使這樣,有時也只能插在人群中間,斜視著電視的一角。至今我還記得看過的一些電影、電視劇,比如《無敵鴛鴦腿》《甘十九妹》《雪花神劍》等等。
伙伴們最喜紅白喜事,因為可以吃酒席,而酒席往往要比自家的飯菜可口些,油水多些。因此,席間到處都是來往奔跑的小孩子。逢著喜事,小伙伴便能一睹新娘的容顏,酒席結束,都有一場鄉親們與新郎新娘的“鬧騰”,伙伴們對這事最熱情,滿把抓了玉米粒,紛紛朝蜷縮在婚房漂亮床上的新娘撒去,這是我們鄉俗中歡迎新娘進入一個大集體的熱烈儀式。逢著喪事,嗩吶聲、號聲、炮聲終日不絕、整個村子便也沉浸到一股感傷的氣氛中去了。鄉親們有的擔水、有的搭帳篷,各自繁忙,終了,按主人家意思,眾人將故去的老人送往祖墳,彼時,整個村莊也能聽見親眷門的哭天搶地聲。
我長大些后,跟著父親學會了所有的農活。耕地、撒種、施肥、打農藥、鋤草、割麥子等等。童年的歡樂與磨礪彼此交錯、相得益彰。
童年歲月里,奶奶與舅公最為疼我,我也最依戀他們。奶奶上了年紀,步履蹣跚,做好飯后卻滿村子吆喝著找我,而我常常不知跟小伙伴們跑到什么地方去,現在想起來,那時可真是苦了她。至于舅公,對我的疼愛可以說是無以復加,他沒有后嗣,家在我們鄰縣。每年都會來我們家好幾回,每次來時,都會背了背簍,里面裝滿了各種瓜果——蘋果、李子、梨、西瓜、棗……可惜他們都上了年紀,大概我上中學后,舅公和奶奶便相繼去世了。直到現在,我還深切懷念著他們。
成長的過程中,村莊和整個社會的面貌都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但這變化的背后,遺忘、離開了很多美好的東西。至于遺忘了什么,我們已不大愿意去談,而是藏在心中,大概是因為去而不返的事實和無可奈何的感傷所致吧。
《鄉愁》的作者李玉祥是個有靈魂的人,在這個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中國已走上從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化社會過渡的道路,并大步邁進。歷史的進程不可逆轉,他卻能保有一顆真誠的心,盡己所能用相機留住逐漸消逝的鄉土文明遺跡,令人尊敬。
《鄉愁》是我們這幾代人的憂思和懷念,不久的將來,料想只能祭奠遠去的農耕文明了吧。
在我小的時候,村中有一口古井,它養育著村人,不知是何人在何時挖掘建造的。但我長大后,那口井干枯了,現在已被村人廢棄、遺忘,奶奶與舅公的故去也算一個文明時代的遠去吧。如今,我背井離鄉,奔忙在喧囂的城市樓宇之間,汽車轟鳴、人群擁擠,孤獨和疏離卻像一股瘟疫一般侵蝕著每一顆漂泊的心靈。
昨日已逝,今日亦不可留,明日將會逝去更多,我們在疾速前行的時候,已遺失了太多、太多。不知未來的社會究竟會是怎么一副模樣?李玉祥的《鄉愁》尚能給我一絲慰藉,大抵也是一種反向的激勵。生活啊!生活,我有鄉愁,你何嘗不感到憂傷呢!
注:1.以上的圖片皆取自李玉祥的《鄉愁》,這本書有很大的收藏價值,可以幫我們追回失落的過往歲月,封存已經消逝和即將消逝的鄉土文明。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買來閱讀、收藏。
2.如欲轉載此文,請發簡信獲得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