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社會上有一個兩極分化的現象:有一些單親家庭的年輕人,在畢業之后通過自己的努力,在城市里安家、結婚生子,有一些家庭不錯的年輕人,畢業后整天窩在家里,向父母伸手要錢,還責怪父母沒有給自己提供更好地家庭條件。
為什么同樣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在畢業后的人生有這么大的區別呢?究其原因是忽略了經濟獨立的教育。
01
零花錢是最好的鍛煉機會
金錢,其實很小的時候我們每一個人都接觸到了。
大到壓歲錢,小到零用錢,其實到成年這十幾年里,我們都在和它打交道,并且家長為了讓孩子有金錢意識,家長大都會給孩子列出家務清單,每個家務后都有對應的零花錢
美國暢銷書作家羅恩·利伯在《反溺愛》當中對這一現象進行了評價:大部分家長都會列這樣的清單,不斷向孩子傳達做這些事就會拿到錢,把錢存起來就可以買想要的東西。家長把這些工作叫做家務,把這筆錢稱作孩子的零用錢。重點是只要想做家務,就可以買想要的東西。
重點是,家長在每周為孩子分配工作時,卻沒有停下來問自己需根本的問題:我們可以用零用錢達成什么目的?家長把做家務跟用零用錢聯結在一起,看重的是工作,而不是金錢。
在羅恩·利伯看來,零用錢可以讓孩子學習消費和儲蓄。
想辦法學會延遲滿足,是妥善使用金錢的關鍵。現在的社會是信息化高速發展的,每個人要或許答案是輕而易舉的。但是當孩子還小的時候,存一筆錢去完成一件大事或購買一個有趣的東西,仍然需要等待,耐心與孩子成年后的良好財務有很大的關聯性。
孩提時無法自我控制的人,往往也有比較多的信用問題。
零用錢可以分成三類,消費、捐獻與儲蓄,培養孩子財務分配的能力。
02
在合適的時候進行適當的教育
在過去的祖輩父輩里都有這樣的思想:不僅要管孩子的教育、衣食住行,在孩子工作后,還要繼續給孩子掙結婚的錢,所以在孩子的教育里提的最多的就是:你只管好好學習,別的不都不用管。
即便有孩子在幼時拾個啤酒瓶賣廢品,也被父母指責沒出息。所以,家長硬生生地撲滅了孩子獨立的火苗。
孩子的學習都是以金錢、物質來做獎勵的,等到孩子越來越大,想要的也越來越高端,父母的賺錢能力隨著年齡會降低,自然會引發多種沖突,不僅有孩子需要家長不滿足的沖突,還有父母希望孩子獨立,孩子希望父母繼續提供經濟的沖突。
林清玄說,好的教育就是喚醒孩子內心的種子。
在教育中,一定要抓住孩子的黃金期,進行及時的教育。
03
消費和儲蓄往往并存
知乎上有一個問答:自己從什么時候開始經濟獨立的?
有一個回答令我很驚訝:有一個90后末尾的學生,在高考完的那個夏天,經濟就獨立了。
這讓我想起了我剛高中畢業的那年夏天。
剛畢業,我和好朋友本著要鍛煉自己、獨立自主的想法勇敢地踏進了找工作的行列。
在我們那個十八線的縣城,能找到的活有限,基本只有手工包餃子、火鍋店端盤子的這種,我和朋友找了一個上午,終于找到了一家需要手工包餃子的飯店。
老板提議讓我倆嘗試包餃子,我倆就怕老板不要我們,也不管穿的什么衣服,擼起袖子就搟皮、包餃子,熱火朝天包了半個小時,老板對我倆說你們走吧。
未曾被打壓倒,第二天繼續尋找,終于有一家愿意用我們的火鍋店老板了,兩個人齊心協力地掃地、擇菜、擦桌子,結果中午睡了一覺起來,老板和老板娘吵了一架,我倆帶著10塊錢,被辭退了,因為老板覺得不掙錢,不想再付工錢。
到了后來,繼續找工作,也在大棚里做過嫁接、移苗,每天早上5點起床,跟著同村阿姨騎自行車20分鐘,到大棚,中午吃一碗5塊錢的面,晚上9點回到家,整個夏天,掙了很多個10塊錢,可我總也忘不了火鍋店的10塊,它讓我更明白每一份工作都應該認真對待。
所以,你看,經濟獨立沒有固定的時間節點,只要在孩子想去為他人付出勞動來獲取收益的時候,家長不要阻攔,孩子就已經在這個過程中掌握了消費和儲蓄。
04
延遲滿足感,自律更強,也更講信用
沃爾特·米舍爾教授于20世紀60年代在加利福尼亞州斯坦福大學的一間幼兒園里開展了果汁軟糖實驗。
米舍爾找來數十名孩子,在每個人面前放一塊果汁軟糖,告訴他們可以吃糖,但如果能等到他返回時再吃就可以多得到一塊,然后他便離開教室10到15分鐘。
通過觀察,有三分之一的孩子馬上就開始吃糖,有三分之一的孩子開始堅持后來忍不住放棄等待,還有三分之一的孩子一直等米舍爾回來之后兌現額外獎勵后才開始吃。
14年后,米舍爾追蹤發現當年馬上開始吃糖的孩子在青少年時期表現得相當缺乏自信,與同齡人相處不好;等到最后才吃糖果的孩子則交際能力強、有主見且學業出眾。
工作第一年,月薪不到2000,雖然管吃管住,可花季的少女總是需要購買漂亮的衣服和化妝品。
辦公室有一個小姑娘,每個星期都要出去買衣服,而且基本去得全是品牌店,一般都在兩次,金額基本在500——800元。
雖然公司管吃管住,但是時常不在公司吃,天天去外面的飯店里吃,每個月下來基本在700元。
每一兩個月就會去方特等地方去玩,一次下來800——900元。
每個星期還換不同色號的口紅,拎不同的包;吃不少零食、水果。
看著她的消費,我始終想不通為什么掙同樣的工資,人家怎么能這么瀟灑。
后來,一位同事說到這個小姑娘,讓同事捎了好幾次餅夾肉,每次錢不多,5塊,但好幾次捎回來,小姑娘都說隨后還,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再到后來辦公室的人基本不敢再應下她捎東西了,一般涉及到錢的事也不和她打交道了。
有一次,辦公室的一個直性子就問小姑娘:”你每個月只有工資,夠花嗎?“
小姑娘自豪地說:“我有三張信用卡。”
“但是,信用卡里的錢終歸也是要還的啊!”
“我也每個月壓力都很大,但我控制不住我自己,我看到好看的衣服,如果不買我心里就老惦記它,而且我還擔驚受怕,怕別人買走,我等不到下個月發工資的時候。”
現在,這個小姑娘就在原來的公司,每個月重復著這樣的生活。
很多時候,人們總是一個人大手大腳,其實大手大腳的背后是財務規劃的混亂,是自我控制能力較弱,長此以往,影響到了一個人的信用。
05
在很多時候,大人們聊到“錢”的時候總會避開孩子,害怕他變成一個物質的人,殊不知,即便家長不主動談“錢”,孩子也已經進入到了一個交易的網絡里面,而且交易還不受家長所控。
打破恐懼和擔憂最好的辦法不是躲避,而是靠近它,了解它。既然早晚都要孩子獨立面對,何不早點接近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