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七天假,轉瞬而逝,朋友圈有位仁兄說,“要返城務工了”。很逗,又很貼切。
在校園里時,寒暑假都很長,在家待半把月簡直要發霉,假期剛過一半,就憧憬返校了。工作后,愈發感覺自己像一只候鳥,匆匆穿梭于城市和故鄉之間,對工作也遠沒有上學念書的憧憬。
在家多半的時間都在路上,坐火車、坐汽車,回家、走親戚、返城。三十前,打掃屋子,炸東西,準備年貨,年三十貼對子,初一奶奶家,初二娘家,初三祭祖,初四姥姥家,串門拜年,是祖祖輩輩延續下來的傳統。
回老家那天,下雪了,凍成一塊一塊的泥土上仿佛鋪了一層地毯,踩上去咯吱咯吱的,田地里綠油油的莊稼亦裹上了白白的棉被,愈發顯得色彩鮮明。小孩子們裹成球一樣,在雪地里開心的跑啊跑,好像小時候的我們,在哪里都不管春夏秋冬,一心只顧著玩膠泥、捉螞蚱、烤紅薯,在田間地頭追逐打鬧。
有位父輩說,他們在年輕時,只有一個想法,去城鎮里,不在農村種地過靠天吃飯的窮日子。誰能想到一晃兒的時間,大家都到市里來了,有了房子和車子,孩子們也都去了大城市。
這十幾年的變化太大了。 家里有點閑錢的,都在市里有固定的居所。是啊,市里有商業街、便利超市、更多的工作機會,最重要的一點是,冬天有市政供暖,即使比不上北京這樣進屋可以穿短袖,也不用裹著棉衣棉褲還哆嗦了。縣城里,拆遷了胡同平房,蓋了許多住宅樓,盡管基礎設施還沒完全跟上。鄉村里,主干道修得挺利索,其它方面倒沒有很大變化,到處都是泥土磚頭砌成的瓦房,燒地鍋做飯、抽深井水,小院里種些蔬菜,露天茅廁,再蓄上漚肥池。爺爺奶奶們歲數大了,已經到了無法干農活兒的年紀,卻不愿意離開這片黃土地,到生活更舒適便利的城鎮里去。在他們眼里,高樓大廈像籠子一樣憋屈,哪有農村的小院兒住著舒服呢。在厚實的泥土地上,可以隨心隨意溜達,與鄰里鄉親嘮嗑串門。
有時候希望能像小時候一樣,感覺不到冬天的寒冷,在村子里,在胡同里,盡情地撒歡兒。然而卻不得不面對已經長大了的事實,下意識地思考如何迎接新一年的工作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