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豪舍友買回來一盒巧克力棒,回宿舍分發,眾人紛紛贊頌土豪舍友具有發現的眼光。
其他人在網上買件衣服、買雙鞋子什么的,買回來看著都挺順眼、入流,而你買回來的卻是一堆破爛,連最基本的舒服都難以保障。
周圍的人緊跟潮流,加入買車買房的行列,考駕照成為了一種風尚,別人讓你也去考一個駕照,你卻說對開車沒有興趣。
或許真的是有了什么樣的經濟基礎,就會有什么樣的物質追求。
你哪里是沒有發現美食的眼睛啊?只是因為沒有錢,所以,你去超市從來都不會去那些昂貴的貨架上去看。
或許你真的缺乏選衣服的眼光,但是,你要知道:一分價錢一分貨。即使在網上,這個真理也同樣適用。
或許你對開車真的沒有興趣,但是什么樣的經濟基礎決定你什么樣的物質追求,你連最基本的吃飯、溫飽都成問題,哪里還有買車、開車的心思。
小時候,我也是一個活潑好動、天真爛漫的小姑娘,見人愛說話,更不懼怕什么走親戚之類的社交活動。
可到了現在,不僅懼怕走親戚,連正常的說話都成了問題,在一些充滿了陌生人的場合,或者是跟不熟悉的人在一起,長久的沉默,都會成為一種無比的尷尬。
周國平說:“我天性不宜交際。在多數場合,我不是覺得對方乏味,就是害怕對方覺得我乏味。可是我既不愿忍受對方的乏味,也不愿費勁使自己顯得有趣,那都太累了。我獨處時最輕松,因為我不覺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無需感到不安。”
而我就真真的是這種感受,周老師的這段話貼貼切切的說到了我心坎里。
可是,從一個天不怕地不怕的小孩,到現在一個看似沉穩又沉默寡言的少女的轉變,這期間,又發生了怎樣的故事?
我不是心理專家,我給不出太準確、太嚴格的專業術語,我這一切都是通過我的實踐經驗,我日夜的思考得出來的,且就此深信不疑。
小時候家里窮(現在家里還是窮),上學用的紙都是奶奶用日歷、煙盒改造的,奶奶對這一切提起來還是無比的驕傲,雖然我已經忘記了當時的情形,但是細想開來,這應該還是有原因的。
小時候,媽媽嫌我和弟弟不聽話,愛發費,所以,走親戚的時候,都是不帶我們的,就連去姥姥家也是如此,而父親出門去姑姑家,或者是進城的話,我都得提前等在胡同口,他必經的地方,軟磨硬泡才會帶我去。
另外,幾年前,父親的離開,又讓我們家人財兩空,以致于自己每次去到別人家的時候,看著別人和和美美的家庭,都會對比一下自己家里孤寂清冷的場面,總會產生一種強烈的落差感。
這三件事不足以說明全部原因,但卻是我發生如此轉變最主要的因素。
到現在,媽媽為了每天40塊錢的工資,起早貪黑的奔波;我因為暑假找不到兼職,被親朋好友在背后說道,每一天都過得如此艱難。
幸福是一種看得見、摸不著的東西,你看得見別人的幸福,卻摸不著自己的快樂。
我用白天的歡笑來面對世人,
我用夜晚的淚水來溫暖自己。
現實的殘酷,打擊著自己,始知生活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