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某一天,從微博了解到一位海陽博主“李先生的書店”。自此,去見一眼這個遠程認識到的小店,就列入回海陽后的必要list。
對李先生的書店的好奇,除去這些年想要走遍各地書店的情懷,或許更多了一絲特別的感覺。我生長在這座小城,其實我深切理解在這座城市經營起這樣一家人文空間實屬不易,這里不是北京,這里只是一座曾讓我感到百年生活一成不變的海邊小鎮,耳邊回蕩著機械喇叭的喲呵聲,空氣中彌漫著陽光下海鮮的味道。至于當初我毅然決然地選擇越走越遠是不是有這樣一部分原因,說實話我也無法堅決地搖頭否定。
趁暑假休息之際,起身回到海陽。回來也算有一些時日,卻遲遲不知該以怎樣的心態與姿態去尋找這所書店。我說過,這里的人文氣息無法讓我尋找到想要的東西,甚至無法讓我有安靜碼字的靈感,李先生,你究竟是為何選擇在這里擁有一家書店,你的小屋究竟承載著怎樣的故事。或許在我靈魂無處安放的地方,真的有人做到了,并且堅定著。
有些事現在不去做就永遠不會做了,有些地方現在不去就再也不會去了。
當聯系上李先生,他平淡地說,書店有點偏,你可能要花點時間找到,然后盡量詳細地介紹了地點。他說你周末來吧,我平時上班,只有周末或者晚上會待在這里。
輾轉了一條小路,路過了乘涼的阿姨,打聽了兩次路,終于找到這個隱蔽的小店。當踏足的那一刻,的確還是驚到了,不大的庭院,精致的設計,讓人踏實的安靜。走進屋內,與其說這是一家書店,不如說這就是一個角落,一個可以尋找自己的角落。老板的書架,客人的明信片,安靜的吉他,只有兩張桌子的書屋。我說你這里真的會有人來嗎?李先生笑笑說偶爾會有吧,我本來也不想做一個人來人往的地方,他一時不知該怎么解釋,我卻盯著書架說:嗯,我懂。
和李先生并沒有說太多話,卻也不尷尬,他回去繼續忙著進新書,把我留在書房“隨便看看”。我看到為數不多的客人留下的痕跡,看到每一本數悉數拆開等待過客的書架,我也終于明白李先生要的不是一個書店,而是一個神奇的書房,招待同類的朋友,路過懂他的顧客,在朝九晚五余留之際擁抱另一個自己。
或許,當踏足這里的那一刻,就明白了些什么。或許,靈魂若散發著微光,多小的地方都足以安放。
多久,想開一家自己的書店;多久,不斷想找一個自己的角落;多久,為了太多東西忙碌奔波筋疲力盡;多久,以忙碌為借口拖延著自己喜歡的東西直至沒落;多久,當夜晚來臨焦慮與失眠也隨之飛舞跳躍。
這些年過來,我做不成一個進擊的巨人,也無法成為一個文藝的傻子。
如今,沒有人再阻止我做任何事,就放我去流浪。
如果有一天我不再流浪,希望我可以安靜在一個,哪怕很小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