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不過“三”耳
在我微信朋友圈的簽名檔,我寫的是那句(自以為得意的)原創(chuàng)的“座右銘”,即——
論事[技][術(shù)][道],觀物[長][亭][肖]。
簡單來講,前半句講的是我們在看待、或者從事某件事情上,其實都會有三個相互遞進的層面存在著,每一個人在相關(guān)事情上的角色、權(quán)限和能力,決定了他在這件事情上應該從哪個層面去多做思考、著重去做他所對應的那個層面的事情。就拿產(chǎn)品營銷這件事情來講,最基層的銷售人員,大多是以最基本的知識和能力來直接面對分散的、單一的產(chǎn)品客戶,最多也就是一個區(qū)域的范圍;而到了產(chǎn)品相關(guān)公司營銷決策部門或者市場部門,他們的著眼點,就是一個整體市場的考量了,他們就要運用到一些背后的資源來支撐具體到每個區(qū)域的銷售網(wǎng)點,所以,他們對于相關(guān)事務(wù)思考的維度,就必然會有一個顯著的上升了;而到了公司高層、尤其是領(lǐng)導人、決策人,他要考慮的。就不光是產(chǎn)品銷售本身的事情了,企業(yè)的走向、社會價值的體追逐和現(xiàn),甚或與資本的嫁接和運作,等等,都會另企業(yè)的領(lǐng)導者從一個“道”的層面去看待、思考和判斷問題,然后才能夠作出妥當?shù)臎Q策。
至于說后半句,說的是沒一個事物,都必然存在著其從形成、產(chǎn)生,到壯大、一直達到其頂峰,然后逐漸走向衰落(有些甚至是“突然死亡”)這樣一個必然的軌跡。因為時代在飛速進步,技術(shù)在飛速發(fā)展,人類社會的每一個事物,都無時無刻地沿著其[發(fā)生-壯大-消亡]的軌跡在運行,只要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就不會為任何事物的發(fā)展和消亡過程耿耿于懷,在做決策的時候,也不會因為對規(guī)律的無知,而形成對相關(guān)事務(wù)錯誤的判斷。
好了,說了半天的[技][術(shù)][道]和[長][亭][肖],但我可不是來兜售自己的“座右銘”的。你發(fā)現(xiàn)嗎?無論是所謂的[技][術(shù)][道],還是所謂的[長][亭][肖],它們都有一個相同的規(guī)律,就是我們一直常講的所謂哲學上的“三段式”!我們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大多會被一個相同的數(shù)字所貫穿,那就是——“三”!
其實,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以及這個世界上的人和事,還真都逃不過這個“三”咧~
周所周知的一個最基本、但卻也是最為深刻的命題是,作為數(shù)字的3,三點構(gòu)成一個三角,形成一個平面,因而就能達到一個最基本、也是最穩(wěn)定的支撐平衡。因而可見,“三”這個數(shù)字,理當作為一種抽象的主干,無處不在地充斥著我們的日常。
一直以來,這人生就有個“三境”的說法。王國維有人生三境說:“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孔子也有人生三境說:“少年人血氣未定,戒之在色;中年人血氣方剛,戒之在斗;老年人血氣已衰,戒之在得?!边@里道出了人生在不同階段各自不同的價值追求和存在意義。據(jù)講這做過“呵苗如子、殺人如麻、揮金如土”類似事情的曾國藩,也曾有人生三境:“少年經(jīng)不得順境;中年經(jīng)不得閑境;晚年經(jīng)不得逆境?!?/p>
再來看看物的方面。都說水有三境,為“不污,不形,不滅?!辈慌峦骱衔郏瑳]有固定的形狀,生生不滅。我則以為,老子所述所謂的“上善若水”,指出的則是水的另外三個屬性:即“不形”(柔性而兼與萬物)、“不鳴”(忍得孤獨,不因價值利他而嘩眾取寵)、“不爭”(滋養(yǎng)萬物而不予爭利)。
因而我在想,其實尤其在我們漢語文字里面,“三”已經(jīng)不僅僅是實際數(shù)字的“3”,還有一個就是拿來比喻和形容一定的程度和層次的。
即便單以純粹的數(shù)字講,我們生活中的“三”字也幾乎就是無處不在的:時間上,我們有過去、現(xiàn)在、未來這三者之分;空間上,我們也有上、中、下;形態(tài)上,有大、中、??;程度上,有底、中、高……如此種種,不一而足。
何以如此?其實“三”這個構(gòu)架,也并非就是宇宙自然強塞給人類的硬性規(guī)定和存在的本原,而是我們?nèi)祟悶榱吮阌趯ι硗馐澜绲牧私?、鑒別和界定,憑借著人類獨特的智慧,長久以來所形成的認知框架。但正因如此,也從另外一個側(cè)面證實了萬事萬物的“事不過三”了。
就像在長久以來文化藝術(shù)的發(fā)展過程中,人們(尤其國人)也總愛以“三”這個概念來對他們所認為的作品的杰出和經(jīng)典予以概括:我們都知道《詩經(jīng)》就有風、雅、頌三體,而對于書法大家,行書就有王羲之、顏真卿、蘇軾,而被譽為“天下三大行書”的,便是《蘭亭序》、《祭侄季明文稿》及《黃州寒食詩》了。
如果要說哲學上有哪些個“三”,那我們?nèi)祟愂紫染兔媾R著三大終極問題:我們是誰?我們從哪里來?我們到哪里去?
物理上,我們時常聊到講到一個“三體”的概念,其實所謂三體(three-body problem),那也是天體力學中的一個基本力學模型的概念,據(jù)說指的就是研究三個可視為質(zhì)點的天體(這些質(zhì)量、初始位置和初始速度都是任意的)在相互之間萬有引力作用下的運動規(guī)律問題。這三個天體的。
另外一個有意思的方面,就是我們時常掛在嘴邊的《易經(jīng)》,這個“易”,歸根結(jié)底,講的其實就是“三易”:即“變易”、“簡易”和“不易”。所謂變易,就是告訴我們,這世界上的事、世界上的人,乃至宇宙萬物,沒有一樣東西是不變的。在時/空當中,沒有一事、沒有一物、沒有一情況、沒有一思想是不變的,不可能不變,一定要變的。從物理學的角度,也就是一個“運動”無所不在的原理了。而所謂“簡易”,作為《易經(jīng)》的一個最高的原則,并不是單純的說,一旦你了解了那個事物以后,什么事情都變得明明白白,無甚寥寥了;而是說,這世界上的萬事萬物,不論其如何變幻,都自有其本身的運行規(guī)律可循的,最終都是萬變不離其中。只要掌握了期間的規(guī)律,我們就可以來個“舉一反三”,在相關(guān)的事物認知上獲得事倍功半的認知效果。而所謂的“不易”呢,就是說,雖說這萬事萬物隨時隨地都在變,可是卻有一項永遠不變的東西存在,就是能“易”出(“變”)出這萬象的那個東西是不變的,那是永恒存在的。至于那個東西是什么?宗教家叫它是“上帝”、是“神”、是“主宰”、是“佛”、是“菩薩”。哲學家叫它是“本體”,科學家叫它是“功能”。對于老子、甚或《易經(jīng)》來講,那就是“道”了吧~
說起《易經(jīng)》,還有另外一個“三”的存在。因為雖說《易經(jīng)》廣大精微,無所不包,“其大無外,其小無內(nèi)”;但其實說到底,整部《易經(jīng)》,也就只講到三個字而已!哪三個字哪?一個是“上”,一個是“止”,第三個就是“正”。
所謂“上”,就是“上進不爭”。上進是每個人最基本的做人修養(yǎng)。從小求上進,慣性一樣主導了大多數(shù)的人生。其實,上,不需要量化,不參與紛爭,不特指官位一直往上升,財富一直往上飆。上,是一種態(tài)度,一種對于正能量的追尋與信仰。
所謂“止”,就是“適可而止”,萬事有度,適可而止。如果“止”不住沖過頭,就不好了。人們常說,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而所謂“正”,那就是一種“人間正道”,是我們每個人無論出于何時何地、何種境況,其內(nèi)心深處都應秉持的那個準則。
這個“正”,就叫做“道”。我們說一個人很上道,就是從上至道。可能這當中經(jīng)常會出差錯,會走上偏道,所以要及時調(diào)整,不斷拉回來,這就叫人生。上、止、正,這三個字,都只差一點點而已,一個上加一豎就變止,止上面再加一橫就叫正。凡是中國字,有上面一橫下面一橫的,都告訴我們,上面那一橫叫做頂天,下面這一橫叫做立地,而人就在其中間。做人就要頂天立地,堂堂正正。所以,這又是一種“三”的哲學了。
而我們現(xiàn)有的東方哲學的淵源來看,經(jīng)過了大浪淘沙,流傳到今天并且我們時常能夠用來為我們所用的,無非就是儒釋道三種耳。就其各自的視角和態(tài)度,相比較而言,儒學講究的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即所謂“入世”,并以此作為做人的基礎(chǔ);而到家呢,隨心所欲,相信道法自然,認為“天道之不可違”,講究的就是一個“無為而治”;而佛學,是一種“以出世的方法入世”的人生態(tài)度,以一種對于世界的悲憫,通過自己的苦修和付出,來實現(xiàn)“渡人渡己”的“超世”理想。此三大家,并無價值上的高下分野,而是從不同的角度和切入點,為我們俗世間的人們,提供了高于我們一般認知的處世方法。
可能說的過于艱深了。我們回過頭來講我們?nèi)粘V械摹叭弊中F鋵嵞莻€“三”字,從某個事物的層次和境界來講,它都是對原有軌跡的一種哲學意義上的否定,并以其“否定”,達到哲學層面上的又一次上升。
就好比說,一個人他對于世界的認識和感受,就常有這樣一種有趣的說法,叫做:“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其實這就是人們對于事物認知的一個過程和規(guī)律。從“不知”(懵懂天真的無知),到“有知”(自以為是的博學多知),最后升華到新的“不知”(越是博學越感覺自己的“無知”)。
還有說到我們的行業(yè),說到家居的設(shè)計,其實也有著常說的三重境界: 第一層次——是表現(xiàn)為一種“無設(shè)計”;第二層次——則普遍表現(xiàn)為一種“有設(shè)計”;第三層次——應該是設(shè)計的最高境界了,表現(xiàn)為另一個層次的“無設(shè)計“。”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所說的那個“三”,未必就是一個實際的數(shù)字,而是為了表達一種重復、層次的遞進關(guān)系。
就好比成語里面就有:三心二意、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避軍三舍、三顧茅廬、此中三昧、狡兔三窟、舉一反三、三緘其口、三教九流、三令五申、三生有幸、三思而行,等等。 之所以以“三”這個數(shù)字還表達一種多重和復數(shù),或許從數(shù)學的意義上講,就另有一層更深的學理了吧……
三者,《說文解字》有云:天地人之道也。陳煥曰,數(shù)者、易數(shù)也。三兼陰陽之數(shù)言。一下曰道立于一,二下曰地之數(shù),王下曰三者、天地人也。老子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或曰:三者,命之數(shù)也;所謂“命”者,道也。
好吧,回過頭來說幾句“人話”,也就是講,當我們意識到、或者了解了我們身處的這個世界,掩藏著無數(shù)的“三”,也就同時掌握了相關(guān)事務(wù)的運行規(guī)律。如此,我們在認識問題、看待問題,乃至在某個問題、有些事情的價值判斷上作出我們應有的看待和評估時,就不會被眼前的表象所迷惑,而獲得我們應有的正確判斷和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