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狹長形亞平寧半島上的意大利比作一枚壽司的話,翁布利亞就處于這枚壽司頂部的中間背脊上。亞平寧山脈從北向南縱貫意大利,形成了中間高兩側低的獨特地貌,群巒疊嶂、山谷綿延構成了翁布利亞的主要地理環境,因此那些星羅棋布般散布在翁布利亞各處的城市也就成為了山城。
車行在山谷間,城市卻在行人的頭頂上,每當云霧彌漫在山谷,這些在云霧繚繞間或隱或現的山城,遠遠望去仿佛建于云端之上,古城奇維塔和奧爾維耶托就是這一奇觀的代表,它們更被冠以”天空之城”的美譽!
奧爾維耶托原先并不在我們造訪行程單上,甚至從未聽說過這座古城,第一次聽說是因為看了英國的一位著名旅行家里奇斯帝夫的主持的旅游節目,他在節目中除了人們熟知的佛羅倫薩、錫耶納、羅馬以外,大力推薦了這座大部分人陌生的城市。
古城建在山頂上,可以沿著盤山公路一直開到城市的中心的邊緣,但是再往里面就是古跡保護區,機動車禁行。奧爾維耶托有火車站,通向意大利各地。火車站在山下,上下之間有纜車相連,可以直接到達山頂的城中心。
像所有的意大利城市一樣,大教堂廣場是整個城市的中心。奧爾維耶托的大教堂非常有歷史,據說是意大利第一座有著哥特風格的羅馬天主教堂(羅馬帝國的崩潰就源于蠻族東哥特人的入侵,中世紀的羅馬是抵制一切來源于蠻族的文化的)。
大教堂因其建筑外觀的馬賽克工藝裝飾而被稱為“大教堂中的金百合”。由Lorenzo Maitani 于14世紀初設計。教堂內藝術藏品豐富,包括Ippolito Scalza于1579年雕刻的圣母憐子雕像。大教堂內的藝術瑰寶,是圣布里吉奧禮拜堂,這個禮拜堂內,藏有畫家路加·西諾雷利(Luca Signorelli)于1499-1504年創作的《最后審判》壁畫,是意大利繪畫藝術的典范。
在羅馬人崛起建立羅馬帝國之前,公元前一千年起活躍在這塊土地上的部落是伊特魯里亞人,他們在公元前200年左右被羅馬人征服后就在歷史長河中消失的無影無蹤。但在他們活躍著的900年間,從大量的歷史遺跡可以看出,他們的宗教、建筑、風俗甚至文字等,都影響著羅馬文明的發展。石券拱的建筑樣式是古羅馬建筑的范例,羅馬人穿的“托袈袍”、大型的盛宴都源于伊特魯里亞,羅馬人創造的拉丁字母以伊特魯里亞文字為基礎……事實上,不太為人所知的伊特魯里亞文明,是人所共知的羅馬文明的前身,它文明的精髓隨著偉大的古羅馬帝國的強盛而深植于西方文明的土壤之中。在翁布里亞和坎帕尼亞地區發現了大量他們的墓葬和少量刻在石碑上的文字,語言學家花了幾個世紀來解讀這些文字,但是很遺憾一直沒有成功。
大教堂廣場邊上,建有意大利唯一的一座伊特魯里亞歷史文化博物館,可惜那天剛好是休館日,本人對于這段歷史非常感興趣,沒能看到,有點遺憾。
奧爾維耶托的建城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900年的伊特魯里亞人時代,這座被伊特魯里亞人稱為威西尼的城市那時已經非常繁榮,為了抵御侵略,他們把城市建在山頂上,筑起了牢固的城墻。山頂上缺水,伊特魯里亞人就向下挖掘,幸運的是這座城市的地下是火山巖,并不堅硬,于是他們在地底下打出了深井,建成了溝壑縱橫的水渠。目前已發現在奧爾維耶托的地底下人工開鑿的洞穴超過了1200個!
這些洞穴隨著城市的興衰,漸漸被遺忘了,后人都不知地底下還有這么大的一個秘密,直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一場地震,讓后來的人們重新發現了這些地下的宏偉建筑。
由于很多洞穴都位于現在的私有建筑之下,無法開放供游人參觀,開放的只有一小部分,大教堂的旁邊就有一家市政府的導覽機構,游客需要買票參觀,一小時一個團由導游帶領參觀這一古城的地下奇觀。
這里竟然還有一座榨油作坊
這些地洞的開挖,前后跨度超過2000年以上,最早是伊特魯里亞人為了尋找水源,隨后中世紀時成為了窮人的住所和生活場所。中世紀時凡是住在地面上的市民都是需要向城主納稅的,窮人交不起稅,只好住在了地下,古人建造的這些地穴剛好被利用了起來,他們甚至在里面養起了鴿子,成為窮人的主要蛋白質來源。至今,鴿子肉仍然是當地一道地方特色佳肴。
全城的最低點是Cahen廣場,這里有著名的圣帕特里奇奧井。可以順著階梯一直下到深達60米的井底。這口井是小安東尼奧·達·桑加羅于1527年設計。當時教皇克萊孟七世為了逃避查理五世的軍隊,在此地避難,委托桑加羅設計了這口井。井內的兩個階梯盤旋著,就像DNA的雙螺旋結構,一個用來下井,另一個用來出井。這樣的設計,方便人們與馱畜直接下到水邊,而上來時又不會擋著下來的人們,使上下的人們各不相擾。
我們剛進入古城時,正值夏日的正午,非常炎熱。在大教堂旁的酒店安頓好后,就出來轉轉,發現街道上基本都是空空蕩蕩,兩邊的房子都有點破敗,參觀完古城著名的地下世界和那口大井后,沿路走來,除了大教堂廣場有點零零落落的游客外,其他地方人都很少,頗有點失望,覺得里奇斯蒂夫的推薦有點不值,于是怏怏回酒店休息了。
快到晚飯時刻,咨詢了酒店總臺,請他們幫忙推薦一下餐館,坐在總臺的老板熱心地給我們畫了一張簡單的地圖,并告訴我們商業區主要位于中世紀城區的邊緣,就離酒店不遠。
此時太陽已經西斜,暑氣逐漸消散,往老板手繪地圖的方向,發現完全不是我們剛剛在城區看見的冷清的景象,這里聚集了大量的各類手工藝品和藝術品店鋪,人來人往非常的熱鬧,各類酒吧、咖啡館和餐館遍布這個區域,人們不疾不徐,整個城區顯得十分的優雅,終于明白了里奇斯蒂夫的推薦了!原來,奧爾維耶托還是世界上第一座慢生活之城,世界慢城聯盟委員會就常駐于此。
當地人推薦的餐館,真的不錯!服務生推薦的店家菜品:紅酒燉小牛肉,入口即化,軟嫩無比,簡直太棒了!
奧爾維耶托,一座古城,一座慢生活之城,已經讓我們徹底改變了初來時印象!走在街邊,無處不在的歷史滄桑感,給你的不是一種淡淡的哀傷,而是一種融入歷史、探尋古人的興奮!您可沿著陡峭且狹窄的古老街道漫步河岸。綿延的房屋間,突兀的凝灰巖仿佛時刻在慶祝著城市與懸崖的結合。漫步小巷,讓道路帶您到大小廣場,或是豁然開朗的滿眼綠意,享受不期而遇的驚喜。
第二天,繼續尋訪另外一座古城--奇維塔。
奇維塔離奧爾維耶托只有往南30公里左右,這座古城看起來真的是一座孤城,孤懸在群山之中,唯一與外界的通道僅有一座2公里左右的人行高架橋,與對面的白露尼治奧小鎮相連。
奇維塔今天的景觀,完全不是人力所為,而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奇維塔最早建城也是在伊特魯里亞人的時代,后被羅馬人占領,當時與白露尼治奧完全是平地相連,由于此地地質疏松,奇維塔城周邊不斷出現的崩塌,最終出現了我們今天所見的狀況。至今為止,奇維塔的周邊還在出現崩塌現象,所以有可能要不了多久,這一奇觀會從我們的視線中消失了。
今天這座古城從生活意義上講已基本荒廢,常住的居民只有幾戶,基本上是開民宿與餐館為生。每天的游人倒是絡繹不絕,體驗著這座古城的前生今世。
意大利的翁布里亞大區,中國人對它知之甚少,可能熟悉的名字是:佩魯賈,因為佩魯賈的足球隊。佩魯賈是翁布里亞的首府,也是最大的城市。整個翁布里亞地區經濟是以農業和畜牧業為主,鮮有較大規模的工業,與其他地區相比,相對比較落后一點,經濟發展不快,但就是經濟的相對發展較慢,保存下了大量的中世紀建造的村鎮和文化遺產,今天這些保留下來的文化遺產已經是整個人類的寶貴財富,奧爾維耶托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它的整個城市,都是聯合國批準的世界文化遺產。
兩天時間,造訪兩座古城,像是穿梭在時光的隧道中,沿途欣賞著美麗的風景和文化瑰寶,體會著當地人的淳樸與熱情,享受著各式美食,唯一遺憾的,就是覺得時間過得太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