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學而》1.4:
曾子⑴曰:“吾日三省⑵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⑶乎?傳⑷不習⑸乎?”
解讀
郭寬潤:
? ? ?本章依然要放在與前面章節(jié)之間的關繫中來理解。
本章進入了具體如何修身的方法論的論述。即省察反思自己的言行,以此反饋來誠意正心,以及修正自己的行為。
我們可以看到本章與首章‘’學而時習之‘’ 的表述有些類似,是三個表面不搭的省察內(nèi)容。我們先來探究一下這三條具體的省察內(nèi)容之間的關繫,為人謀,謀,謀事謀劃是以事務性為主的行為,是事。與朋友交,交,交往是以關係為主,是群體行為,是群。傳,傳習,是自我行為,是己。我們可以看到這三個省察內(nèi)容之間的關聯(lián),已、事、群,涵蓋了一個人所有方面的省察反思內(nèi)容。
我們再看看忠、信、習這三個省察內(nèi)容的準則之間的關繫?忠,盡己之謂忠;信,如實之謂信; 習,既涉及過程性的練習實習之意,又包括此過程性練習實習的結果:行為養(yǎng)成,即習慣習性。郭店楚簡‘養(yǎng)性者,習也’及夫子‘性相近,習相遠’。 ? ? ?我們再看看這三條省察內(nèi)容,信既是從行為事件的結果來說,又是從行為的事前原則來表達的,忠是行為的事前原則。忠在夫子那時的意思大致有兩種義,一是盡己之謂忠,一是中心曰忠,不偏不倚,把心放正。信明顯不是日常的交流,而是與承諾相關的部分,這個一定要釐清,信涉及到承諾的言與後面的行為之間的關繫。人的行為過程,是一個意向性的過程,這也是曾子所著的《大學》講誠意的根本原因 。外在事件的目標與內(nèi)在的操作思維間,怎么關聯(lián)起來,誠意是關鍵 。
每個行為都是有意圖的,澄清意圖至關重要,即瞭解我們?yōu)槭颤N要做此事?做此事跟我們總體的目標願景有什麼關係?這就是為什麼先賢強調(diào)‘’行有不得,皆反求諸己‘’的原因所在很多人在面對問題時,逃避、找理由借口,這都是沒有做誠意工夫的原因。
不以外在環(huán)境為借口,因這就是需面對的現(xiàn)實,操之在我 不可否認,解決問題有很多層次角度,但解決問題的主體是更關鍵的,這主體的狀態(tài)以及態(tài)度是影響問題解決的核心
總結一下,修身需要解決方法論問題,即如何修身,這大致包括內(nèi)容和方法技能兩方面,但內(nèi)容是是個體化的情境化,即每個人都不會一樣,省察的方法論中本身就容納著這些內(nèi)容。這就是曾子所教給我們的三省吾身帶給我們的啟迪。
本章曾子講的主要內(nèi)容:三省吾身,與反思有關。反思作為人所共同擁有的心理現(xiàn)象與方法,並沒有多少東西方差別,也沒有多少古今差異。當然反思的內(nèi)容以及隨之而來的意義可能呈現(xiàn)出非常大的不同。蘇格拉底有言‘’沒有經(jīng)過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 就可看出這種內(nèi)容及意義的不同。
從認知角度,人有二階思維 。 一階:什麼是知?二階:知道‘什麼是知道’ ,這為知劃了一邊界。孔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蘇格拉底亦同樣講過:我知道自己一無所知
二階思維的知需要依靠反思來獲得,需要依靠已經(jīng)獲得的一階之知作為反思的素材。孟子對此也有論述: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反思的重要性在於提供一種自我反饋,正是這個自我反饋以及隨之而來的修正行為使得行為閉環(huán)成為一個繫統(tǒng)。人的行為可劃分為目標驅(qū)動行為和反饋控制行為兩種,反思正是為此反饋控制行為提供修正依據(jù)以使之不斷趨向既定目標。
曾子這段論述明顯是事後的反思,即是以記憶為材料,而不是即時的覺察,通過反思過去為現(xiàn)在及將來賦予意義並據(jù)此修正行為。忠、信、習都與意義有關。
陽明心學中與省察、反思相關的部分非常多,一個人對反思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訓練,有人可做到時時省察事事覺察。
注疏
楊伯峻《論語譯注》:
【譯文】曾子說:“我每天多次自己反省:替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往來是否誠實呢?老師傳授我的學業(yè)是否復習了呢?”
【注釋】⑴曾子——孔子學生,名參(音森,sēn),字子輿,南武城(故城在今天的山東棗莊市附近)人,比孔子小四十六歲(公元前505—435)。⑵三省——“三”字有讀去聲的,其實不破讀也可以。“省”音醒,xǐng,自我檢查,反省,內(nèi)省。“三省”的“三”表示多次的意思。古代在有動作性的動詞上加數(shù)字,這數(shù)字一般表示動作頻率。而“三”“九”等字,又一般表示次數(shù)的多,不要著實地去看待。說詳汪中《述學?釋三九》。這里所反省的是三件事,和“三省”的“三”只是巧合。如果這“三”字是指以下三件事而言,依《論語》的句法便應該這樣說:“吾日省者三。”和憲問篇的“君子道者三”一樣。⑶信——誠也。⑷傳——平聲,chuán,動詞作名詞用,老師的傳授。⑸習——這“習”字和“學而時習之”的“習”一樣,包括溫習、實習、演習而言,這里概括地譯為“復習”。
朱熹《論語集注》:
省,悉井反。為,去聲。傳,平聲。曾子,孔子弟子,名參,字子輿。盡己之謂忠。以實之謂信。傳,謂受之于師。習,謂熟之于己。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其自治誠切如此,可謂得為學之本矣。而三者之序,則又以忠信為傳習之本也。尹氏曰:“曾子守約,故動必求諸身。”謝氏曰:“諸子之學,皆出于圣人,其后愈遠而愈失其真。獨曾子之學,專用心于內(nèi),故傳之無弊,觀于子思孟子可見矣。惜乎!其嘉言善行,不盡傳于世也。其幸存而未泯者,學者其可不盡心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