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了什么而去看電影?
有人為了情懷,有人為了故事,有人為了卡司,有人為了導演,也有人為了吐槽……
看電影其實不需要什么理由,但重要的是你能從中獲得什么。
關注點
現在越來越多的電影為了拍而拍,沒什么內涵,往往上映就意味著下線了,
同樣是爛片,但有的爛片可以因為觀眾的吐槽而票房大增,也有的爛片連名字都沒能讓人記住。
最近一些作品出自于同名小說改編,出一部電視劇,出一部電影,可能出自不同的導演制作人之手,
卡司和故事情節都有不同,很容易讓大家拿出來進行對比。
為了自己偶像看片的大有人在,原著黨也是主力之一,圍觀群眾自然也少不了。
大家各有各的關注點,演技,情節,演員,效果,道具……樣樣都可以拿來作比較。
大部分時候我是為了情節而去,不太注重卡司,但比較偏重于演技。
情節和原著符合或者改編得當的自然不會太差,演技好的也不用說,
但當這些“必要條件”都不存在的時候,那該看什么呢?
我的回答是,看演員顏值啊。
可能這樣說有些膚淺,但事實上有很多電影吸引眼球的正是這一點。
演員的顏值是一個不能忽略的大賣點,當然我覺得不會過分專注于顏值,
顏值再好,作品不好,也很難讓人記住。
電影賣的是作品而不是演員,記住了演員沒記住作品,我覺得也是失敗。
這就好比是一個套裝,里面每一個小件就是每一個演員,他們所組成的這個套裝就是電影,
有人可能為了單品而買整套,但其結果就是只關注單品,而其他小件很可能被丟棄。
還有一個關鍵點是特效,當然這個并不適用于所有電影,
情感片你總不指望它會幻化出什么幺蛾子吧。
近年來,總有些電影電視劇會運用點不一樣的題材,雖然同樣是現代片,
可能加入的元素就比以往更加豐富,
當下有部電影利用了游戲情節,其實這個倒不是特別新鮮,
但游戲特效做得好壞,也成為了這部電影成功與否的一個關鍵因素。
特效做得好,畫面足夠震撼,口碑也就自然上來了。
大電影
聊完了關注點,來說說大電影,這個所謂的大電影在我的觀念里根本不是電影,
不過是一場付費的綜藝單集,很可能還不如免費觀看的其他集。
制作這樣的大電影,我不覺得觀眾會次次買賬,一次兩次可能還好,后期就只是一掃而過了。
即便這樣的電影在元旦或是春節期間上檔賀歲,也只能慘淡收場。
這一類電影被批判得很厲害,有人稱之為“洗錢”電影,我覺得也不為過。
單獨來說這個大電影,的確是有意為之,因為說句不好太中聽的話,
我覺得大電影算是電影作品中的泡沫,顯得那么多余,那么浪費資源。
導演們完全可以放棄這一類型的東西,找找新的出路。
動畫電影
聽聞迪士尼每年都會出一部票房不錯的動畫電影。
而中國在這方面可能比較弱勢,以前沒什么可以拿來跟人家作比較的。
都是“喜洋洋”、“熊出沒”之類的組成院線的動畫電影,
這樣的動畫電影大多都是家長帶著孩子去看,我想很少會有,或者基本沒有不帶孩子的成人去看。
而迪士尼的動畫電影,無論從制作效果和情節鋪墊上面都有值得稱贊的地方,可以說是老少咸宜的作品。
像今年的Zootopia就著實火了一陣,周邊熱賣,表情包應勢而生,各路同人圖也跟著蹭熱度。
看完電影后,影評、分析、揭秘隨之而來,這也說明,這部電影的細節做得很到位,有值得深挖的地方。
不過最近幾年中國的動畫電影倒是出了幾部口碑還不錯的,贏得大家的一致支持,
支持國產電影,也希望國產電影能夠越做越好。
畢竟語言壞境和文化底蘊,我們都是不缺少的,缺少的只是一個好作品來融合這些元素。
影評
電影的好與不好全憑觀眾的一張嘴,但往往一個小的細節,就會奠定這個好與不好的基礎。
我常常在看電影前先看看影評或者評分,并不是我喜歡被劇透,
而是我總得了解一下這部電影是不是真的值得我花錢去看。
看影評有一個壞處就是很可能你會被這個感覺很有道理的影評所影響,
認同它的論調,認同它指出的好與壞,認同它所偏向的一方。
當然也避免不了被劇透。不過我覺得如果真的值得看,被劇透一點也是無妨的。
我希望能夠良好的區分這些影評是否客觀,是否到位,
而不是一味地被影評牽著鼻子走,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見解看法,關注的點可能不盡相同,
喜歡的演員,喜歡的情節和表達方式可能更加不同,
這些都會影響到這個影評是否客觀公正。
我也希望在“看影評”,“看電影”之后還有“寫影評”,
把自己客觀或者不客觀的想法表達出來,說出自己的見解。
這些影評就是你從電影中獲得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