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事物的本質,“希望和知識”利于我們解決問題。“即使這個過程看上去無比艱難,但我們依然要敢于堅持。成功并不像看上去那樣遙遠。”
《貧窮的本質》獲得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看到獎項就知道它是一部經濟學著作。我看不懂經濟學,沖著它得獎,想看看它到底好到哪?如同看到介紹某電影獲得諾貝爾大獎,我一定會看下,它肯定有它獲獎的理由。世界級的獎項不會隨隨便便頒發給沒有含金量的電影的。
這本書好在哪?它的含金量在哪里?
1.兩位作者阿比吉特·班納吉和埃斯特·迪佛洛都是經濟學家。他們連續15年深入五大洲窮人人群最集中的18個國家和地區進行實地調研,考察,涉及窮人的日常生活,教育,健康,創業,援助等等多方面信息的收集,記錄總結,以探究貧窮的真正根源。
2.真實,用事例和數據說話。
“窮人,基本定義為吃不飽飯的人。”作者說,至少8.65億貧困人口,他們的日均收入低于0.99美元。
對于解決貧困辦法,較常用的是援助。有的獲得援助的窮人,會在溫飽后,添置電視機,讓生活豐富下;有的人會奢侈下,改善伙食買點魚蝦吃;有的人會節省生活開支,攢點錢以應對日后應急或是婚喪嫁娶。
想要做個小生意,沒有本錢,只有尋求民間借貸,高利息就會壓垮本不富裕的生活。
3.作者不僅要找到貧窮的原因,原因復雜。地理環境,人口教育技能較低,健康狀況等都會導致貧窮。
作者還致力于找到解決辦法,除了援助,提供免費醫療,義務教育,低利息的小額貸款外,還要有地方政府拿出具體措施,改進辦法,真正多點為窮人辦實事,為窮人致富下大力的人。
就像作者說的“要抱著萬事皆有可能,的態度,再加上一點援助,一條信息,一點推動,有時也能產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成果。”
本書讓我們看到“窮人”的真實生活狀況。我們不僅要反觀自己,能為這些人做點什么。除了捐點款,捐點衣物,圖書文具等,我們有心無力。能做的事情,就是平時不要浪費糧食,因為還有許多人沒有達到溫飽。
經濟類書的讀后感不好寫,自己水平低,只有淺嘗輒止地說些不痛不癢的話,聊以自慰。
請閱讀的親們多多包涵!
謝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