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迎來了二十四節氣之一的清明。
《歷書》有云: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凡春之所及,皆風光無限。
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氣清澈明朗,萬物欣欣向榮。
一切都是清清爽爽,干干凈凈的樣子。
在這樣一個悅目怡情的節氣里,宜出門踏青,折柳祈福;
宜放鳶逐春,盡享春色;宜懷念故人,掃墓追思……
清明因為這些習俗的存在,而有了特別的意義。
清明祭祖,追根溯源,不忘初心
說起清明,總能想起杜牧筆下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乍暖還寒時候,細雨紛紛灑落,給這個節氣營造了一種肅穆的氛圍。
清明節,又稱祭祖節。
相傳它起源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
后來民間爭相仿效,在這一天祭祖掃墓,歷代沿襲,便成為了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傳統文化。
唐玄宗在開元二十年就下詔:
“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
從此,祭祀就成了唐朝法定的活動。
古人尚禮,清明祭祀是生者對逝者的祭奠和懷念,也是子孫對祖先的一種緬懷。
《東京夢華錄》中記載:
“寒食第三節,即清明日矣。
凡新墳皆用此日拜掃,都城人出郊。
禁中前半月發宮人車馬朝陵,宗室南班近親,亦分遣詣諸陵墳享祀……”
寫的就是清明時節,人人出城祭掃的情形。
不忘先祖,是刻在我們骨子里的信仰,一代代傳承至今。
《紅樓夢》中富貴如賈家,對于清明祭祀的事情也是很重視的。
每年清明節,賈府的子孫都會去家廟鐵檻寺祭祀。
寧榮二府所有的人都會參與進來。
在祭祀前一天,他們會精心準備許多香燭紙馬,酒饌器皿,以備祭祀之用。
老子有言:
“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
生命是一種輪回,我們的來處是父母,生命的延續是子女。
有了“根”的牽絆,無論你走多遠,身在何方,都能找到回家的路。
這一天,無論是“年年陌上生春草,歲歲清明思故人”的傷感。
還是“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的哀慟。
萬般深情,都將盡付天地,追根溯源,不忘祖先教誨。
向死而生,懂得生命的無常,才會更加珍惜當下的一切。
清明緬懷,永遠銘記,歲歲懷念
一年一清明,一歲一追思。
清明不僅是一個節氣,也是心底的一份想念。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寒食野望吟》中寫道:
“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生死別離處。
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隨風飄飛的紙錢,一座座古墓,來往祭奠的人們,想起已故的親朋好友,總是悲傷不已。
曾經總以為來日方長,等到生死相隔,才知人生無常。
前不久的東方航空的空難事件,讓我們更加感嘆生命的脆弱。
132個生命的逝去,132個家庭的悲傷。
不敢相信,昨日還在相約未來的人,今日卻失約離開了。
尋不到逝者的痕跡,家屬們只能在場捧起一把帶有他們氣息的泥土,裝在陶罐里。
帶在身邊,用一生去懷念。
只要記得,便永遠在一起。
電影《尋夢環游記》中有句臺詞:
“死亡不是生命的終點,遺忘才是。”
我們無法阻擋生命的逝去,但可以留住關于親人的記憶。
把他們牢牢記在心里,閉上眼回憶,他們從未走遠,一直留在心間。
看過《平如美棠:我倆的故事》的人,都曾被他們的故事深深感動著。
作者饒平如,在妻子美棠去世后,一直把妻子的骨灰帶在身邊。
這樣,就像妻子從沒離開過一樣。
在他87歲高齡的時候,拿起畫筆,從兩人相識的場景畫起,來回顧他們美好的一生。
生命固然無法留住,我們可以選擇永不忘記。
當春雨灑落大地,將萬物寫成思念時
我們不妨在心里點上一盞心燈,為離開的親人祈禱祝愿。
就讓清明成為一個童話吧,生者與逝者在春暖花開的日子相逢。
只要記得,我們的親人便就永遠活著。
清明踏春,祈福未來,過好當下
俗話說:
“正月寒,二月溫,正好時候三月春。”
對很多地方而言,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天氣回暖最快的節氣。
陽光明媚,惠風和暢,楊柳垂絲,綠草如茵,滿眼春意。
正是踏青出游的好時節。
無論是“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瀟灑快意。
還是“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的乘興而去。
我們都應暫時放下悲傷,好好生活,不辜負大好春光。
放風箏是清明節人們最喜愛的活動之一。
古時,人們會在風箏上寫上自己的名字。
然后放上天去,再剪斷牽線讓風箏飛走,寓意“放晦氣”。
清明還有折柳祈福的習俗。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中寫道:
“取楊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
清明既然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便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柳和“留”同音,人們祭奠過去,也催護新生,留住美好。
很認同這樣一句話:
“祭奠逝者最好的方式不是美酒佳肴,而是把生活過得更美好。”
活得幸福,便是對逝者最好的安慰,對生命最大的尊重。
失去的不能再來,擁有的更要珍惜。
清明過后,愿我們帶著對親人的思念,奔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清明清心,掃去塵埃,活得清醒
何謂清明?
作家郭文斌說:
“山水同在為清,日月同在為明。
清明看上去是節氣,其實是人格,是山水日月精神,是天地精神。
在生與死之間,我們唯有把握生的“清”,死的“明”,才能讓靈魂春色永駐。
清明不僅要掃墓,也要掃一掃心中的塵埃。
面對人生的迷茫,唯有心思清明,時時勤拂拭,才能不染塵埃,坦然一生。
《史記》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魯國的宰相公儀休,兩袖清風,為人正直。
他還時常勸告手下官員,做官要堂堂正正,不要損害百姓的利益。
有一天,一位客人拜訪,想請他幫忙辦事,還送上他最愛吃的魚作為謝禮,卻被他嚴詞拒絕了。
管家說:“聽說您極愛吃魚才送來的,為什么不接受呢?”
公儀休說:
“我喜歡吃魚,可以自己買。
如果收受賄賂,他日成了罪人,還能吃得上魚嗎?
況且這不是我應得的,所以絕不能收。”
世間多誘惑,我們要時時警醒自己,不要為眼前的利益而失去做人的準則。
為人處世,一定要清清白白。
這是一種人生境界,也是一種人生歷練。
《禮記?孔子閑居》中有言:“清明在躬,氣志如神。”
當你心思清澈,心智便能像神明一樣通透。
不被名利誘惑,不失本心自我。
活得清醒,內心清明。
《世間之書》上說清明是:
“煙雨十里春深,落花輕覆草痕。
陌上青青柳色,心中念念故人。
如果歲月有岸,生死就在兩端,清明是生與死的交界點。
掃墓祭奠,追溯人生來處;踏春出游,尋覓人生歸處。
逝者常留心中,生者自當安好。
折一枝柳,寄一份哀思;念一人好,尋一世福報。
今日清明,愿所有天堂的親人一切安好,幸福綿長;愿每個塵世的親人歲月靜好,安然無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