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么幾件事兒,引發了一些思考:關于存在感,和存在感是怎樣表達的!
第一件:馬路上車窗上被插的小廣告,一般都這么寫:“地鐵**號線沿線精裝小戶型”、“高速十分鐘直達CBD”、“步行10分鐘,即達公交樞紐”。
第二件:詩人北島的一首詩,名字叫《生活》,整首詩只有一個字:網。
第三件:我感到自己的時間,像打碎的花瓶,我的時間的玻璃碴子就這樣散落在各個APP里,哪一片都反映著我,哪一片也都不能代替真的我。
這三件事讓我想到一個問題,人類究竟是怎樣表達存在感的?存在感這么重要嗎?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從早期五層次(生理、安全、情感歸屬、尊重和自我實現),到后來他又補充了兩個:求知需求和審美需求,都沒提到存在感是人性的需求啊?是存在感被歸類到后兩個層次了嗎?我不知道,反正今天不探尋WHY,只想說說根本上的HOW——我們怎么刷自己的存在感。
愛琢磨的人覺得我思,故我在;喜歡寫作的人覺得,我寫,故我在;喜歡旅行的人覺得,我游,故我在……還有太多,不必窮舉,但我認為,這些都是手段,內在的需求是連接。為什么這么說呢?回到剛才的三件事,樓盤的廣告把交通的便利放在首位,其實是在宣揚自己與外部連接的便利性;北島的《生活》一字見血地描述了人的被動連接性,任何與連接背道而馳的理想,終究是孤獨到極點的結局,或選擇一種在網中的死,或選擇一種在網外的生;我們的碎片化互聯網生活,則把連接推向必然,我們在虛擬世界的一舉一動都被大數據所捕獲,準確地說,是我們自己通過網絡傳達著自己的一舉一動,連同觀點和意識,都在整個網絡中與他人的觀點不同程度地交織在一起,相互影響,相互糾纏,相互改變。
我不覺得連接是互聯網技術產生后,人類才有的需求,高山流水覓知音就是最樸素的連接需求,而連接會直接影響我們的行為和情緒,我們可以獲得愉悅的快感,也可以陷入莫名的憂傷。記得《連接》(《CONNECTED》)里有個數據:研究表明,每一個快樂的朋友,讓你也快樂的概率大約增加9%。每一個不快樂的朋友,讓你也快樂的概率減少7%。我們通過與外界的連接,包括與人,與自然,與宇宙的連接,而認識自己,發現自己,從而確定自己的存在,選擇自己存在的方式,這一切相加,便是我們選擇的人生吧。
今天是我參加《無戒365極限挑戰日更營》正式開營的第一天,也是我寫下這個題目的另一重要原因。我很高興自己生在一個自由連接的時代,我可以同時與幾百人共同接受一個使命,在不必謀面的365個日夜里,相互認識,相互支持,相互學習,相互鼓勵,并用挑戰日更的方式連接彼此、收獲改變。既然是連接,就免不了持續的接觸、溝通和互動。短短幾天預熱,我已經認識了很多朋友,相信未來,我們彼此的影響將從量變到質變,雖然仍不會是完整的花瓶,但我會努力把一片我生活的玻璃,在日更營里打磨出美好的形狀,就算不能是全部的我,也是我最美好的那部分。
我連,故我在;連我,故你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