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班日期:4月30日
值班老師:黨艷育
咨詢方式:電話
來訪者:A女士
年齡:30+
職業:不詳
? ? 上午10點剛過,接到來訪者的電話,在確認是婦聯講師團的值班電話后,話筒那端傳來一陣壓抑的啜泣聲。充分的陪伴與共情之后,來訪者的情緒有所好轉,開始講述求助事由。
? ? 來訪者有一兒一女,女兒11歲,兒子3歲,兩個孩子經常因為瑣事發生爭執。今天早餐時又一次發生爭執,媽媽出面平息了戰爭。上午9點多,女兒上完網課做作業期間遇到難題求助媽媽,媽媽耐心的陪孩子解決問題時,女兒突然大發脾氣,摔了書本,稱“學不會,不學了!”聯想到上網課以來孩子的表現,再加上孩子以往經常掛在嘴邊的“不知道學這有啥用”的口頭禪,媽媽感到既擔憂又難過。擔憂孩子遇到難題就打退堂鼓,以后在學習、工作中難以有所建樹,難過的是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自己一貫非常認真用心,但是孩子并不買帳,失落,委屈,憤怒,挫敗感交織,不知道該如何排解,想起在微信群看到的婦聯家庭教育講師團提供線上咨詢,遂撥打電話求助。
有價值的信息:
? ? 1.女兒經常在家發脾氣,抱怨爸媽偏向弟弟;情緒特別容易被激惹;曾數次講過“活著沒意思”;
? ? 2.媽媽工作生活嚴謹認真,追求完美,對家庭教育知識有不少的學習,對于孩子的成長非常用心,但有“用力過猛”的表現,認為“如果孩子不優秀,就是我的失敗”;
? ? 3.家中祖孫三代六口人一起生活,對孩子生活上包辦代替居多;
? ? 4.女兒幼年時期主要由外公外婆撫養,與母親有過分離;
? ? 5.媽媽經常感覺焦慮,疲憊,有挫敗感,“覺得自己很累,但是什么都沒有做好”,嚴重失眠,靠藥物助眠。
輔導過程:
? 在充分傾聽,共情,接納來訪者的情緒之后,根據了解到的信息,給予如下建議:
? ? 1.孩子年齡尚小,無論是自制力還是自律性都還有待培養訓練,即使是成年人,也有狀態不佳的時候,接納孩子,允許孩子偶爾“掉鏈子”;
? ? 2.日常多注意與女兒的溝通方式,用平等尊重的態度與孩子交流,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充分接納,穩定自己的情緒,不要卷入,也不要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與孩子對抗或者講道理,待孩子情緒穩定之后,再做溝通;
? ? 3.對于兩個孩子之間的爭執,多半無害,而是兩個孩子在用這樣的方式吸引家長的注意。在保證孩子安全的前提下,不急于出面調停,不當法官或“和事佬”,充分利用“三不原則”,即:不生氣,不介入,不怕吃虧。
? ? 4.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收回過度的關注,減少包辦代替。因為孩子遇到難題容易退縮,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于父母包辦代替造成的“習得性無助”。真正的愛,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給予孩子充分的訓練和放手,允許孩子慢慢來。
? ? 5.日常生活中,多覺察自己的情緒,為什么自己在看到孩子做得不夠好的時候、看到孩子生氣發脾氣的時候會有那么大的反應?是否自己并不允許孩子“不完美”“不高興”?是否自己在成長的過程中這樣的情況也是不被允許的?尋找情緒來源,療愈自己的創傷,用一個成年人的狀態,去和孩子互動、相處。
? ? 6.我們生而不完美,接納不完美的自己,才能接納不完美的孩子。可以努力去爭取做得更好,但不要“極力”做到最好。多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允許自己“做不到”,允許自己放輕松,尋找適合自己的減壓方式,做到張弛有度,先愛好自己,再帶著真愛去愛自己的孩子和家人。
? ? 在溝通中,來訪者有了三個非常重要的發現:一是平時對孩子管教過于嚴厲,有體罰行為,可能是孩子憤怒情緒的主要來源;二是在女兒成長的過程中,家人的包辦代替比較多,導致孩子“長不大”“做不到”;三是在自己成長的過程中,是乖乖女,好像一直都在拼命的追求“第一”,不光是父母,自己都不允許自己“做不好”,也經常因為壓力過大而有“活著太累”的想法。
? ? 通過輔導,來訪者表示自己的憤怒情緒,從剛開始的9分降到2分,感覺好多了。同時也對自己與孩子的互動方式有了更多的發現與反思,第一次意識到自己的情緒模式對孩子的影響。在潛移默化中自己的焦慮情緒加重了孩子的不安全感,而自己疲憊的狀態讓孩子也感覺“活著太累,沒意思”。來訪者表示會認真思考,做出調整,如果有需要,還會繼續求助,希望值班老師能夠給予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