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提綱:把讀過的部分,復述出來,簡而話之。”
《暗時間》第一篇
時間是相對的。
宅在家里10年,游歷天下的10年,10年的時間是不一樣長的。
大腦需要熱身。
在切換的過程中是有資源損耗的。比如debug,中間去開會,再回來debug。迅速進入狀態是可以鍛煉的。關鍵詞:沉浸。
能夠迅速進入專注狀態,以及能夠長期保持專注狀態,是高效學習的兩個重要的習慣。
進度條。
同樣的耗時,不過不給任何進度提示,只是在完成之后才彈出一個完成消息,中間沒有任何動態變化,會導致直接關掉程序。如果有進度不斷更新,那么對整個過程耗時的心理感受就會遠低于實際值。如同程序中的TODO列表。生活中的選擇比我們想象的多,細微的選擇差異造就了不同的人生
餓死在干草堆之間的驢子。
“Java還是pytohn?”“做管理還是做技術?”這些問題不是一個泛泛的答案能夠回答的,比如轉行還是不轉行,需要考慮很多自身因素。有人因為無法做出決定,就推遲決定,然后推遲是 #最差的決定#。如果是有一筆錢不知道花在A上還是B上,那么錢還是你的。
如果有一段時間不知道花在A上還是B上,那么這段時間就沒了
如何有效的學習
你所學習的知識并不取決于你記得多少,而在于它們是否在恰當的時候被回憶出來。最好是,在需要的時候自動“蹦”出來。其次,搜索的時候能夠提取出來。
記憶方法
盡可能增加提取記憶的線索。缺乏線索的記憶像大海里的孤島,雖然在那里,但是難以被訪問。而富含線索的記憶,是羅馬,條條大路通羅馬。
比如我現在一聽到夢中的婚禮鋼琴獨奏就會想起宏大家里的書房,想起《誅仙》,因為那時候在書房里看誅仙,一直放著夢中的婚禮這首音樂單曲循環。
如果問我“對于數學都記得哪些知識?”,我很難做到有<u>次序</u>的一個不漏的回答,這是因為在我的記憶系統來說并沒有一個方便的#線性遍歷#的機制,如果想改善這一點,應該建立適合的索引。
<u>盡量用自己的話復述,記憶</u>
記憶實踐
- 教是最好的學。
- 復述、書寫。
學習密度
表層意識、潛意識
表層意識在關注一件事,而潛意識在做另一件事。俗稱,心里惦記著某事,而不能全神貫注于當下。用表層意識帶動潛意識,并形成習慣。
專注力
集中注意力的時間,稱為思維體力。這個體力和肌肉體力是一樣的,需要鍛煉。
思考
- 問題有沒有偏離?
- 收獲的轉化率有多少?
- 設想自己在給別人講解。
- 設想再給外行人講解。
- 是否是流于表面的理解。
技巧
- 趁著一開始有熱情的時候,去把萬事開頭的最難的階段熬過去。
- 重要的事情,順序優先,使用整塊時間。不重要的事情順序排后面,用零散的時間。
- 著眼于長時間的規劃,把時間的緩沖區增加跨度,包含長遠的規劃。
- 選擇性閱讀,不重要的跳過去。
- <u>看不懂怎么辦</u>
看不懂,有可能是因為:
- 作者講述順序不對。那么就一直往后看,也許看到后面就明白了。
- 有不懂的概念。快速查找,只了解最簡單基礎的意思就行。 (PS: 關于這一點,我一直做的都是錯的。看機器學習的時候,有概率的概念不懂,然后就去看概率的書,看概率的書的時候,又出現了微積分的難點,然后又去看微積分的書,看微積分的時候......這樣下去,永遠也看不完,而且堅持了一段時間之后,就很容易灰心,就放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