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次月考過后,表妹跟我吐槽她的一個同學丁。丁是個既聰明又勤奮的姑娘,因此成績也一直穩在前三。
考試結束后,丁蹙著眉頭用“考的不好”來回應他人的詢問。
那次月考實在出題太偏,年級平均分往下直降,于是,素日里物理90好幾的丁這次離80還欠幾分,盡管排名依然靠前,她依然在課間趴在桌上哭了。
表妹說,分數只是一個絕對值,排名在前不就行了,裝出難過的樣子難免讓人覺得做作。
表妹說的,也未嘗沒有道理。
但那種難過,卻未必是裝的。
所有曾經靠近過頂點的人,一直都在希望站的最高的是自己。所以小丁的難過,不是裝。
事實上,與大眾期待不同的是,正是那些優秀者被焦慮裹挾的最緊。
威廉·德雷謝維奇一針見血地指出:
“在精英學生光鮮亮麗的外衣之下,是一雙“害怕失敗”的魔爪”。
“因為他們的人生簡歷上只有成功,因此他們最恐懼的是,將來自己不成功。”
-2-
堂哥一直是別人家的孩子,成績好,懂禮貌,長得好看,伯母每每說起他都遮不住眼底的那絲驕傲。
但高三那年,一直彬彬有禮的堂哥卻突然跟伯母大吵一架,大意是怨怪伯母不該總在人前夸他。
“你沒看出來,人家都在等我考砸嗎?”
伯母一度把兒子的成功看作是自己擔任母親一角的成功。那時候,她只看到他似乎輕而易舉地位列榜首,以為他也將一直在那里。
只有堂哥自己知道,穩保那個位置是如何的艱難。所以他焦慮著,害怕著。
但那時候也許他更沒有料到的是,即使平安度過高考,從神壇走下也幾乎是一個必然。
當然,焦慮同時也來自身邊人。朋友的優秀逼迫你不得不更優秀,世人的眼光也阻撓你名校畢業后卻成為一個工作不起眼的工匠,盡管你非常想。
-3-
成功,是很多錢,是很體面,是一生的攀比。而這些,不是你高中時分數很好就完全決定了的。
于是,優秀反而成為一條不歸路。
所以那些一直被追捧的孩子,要么崩潰,要么溫順。
而大多數人,都是順從地選擇了一條不大會錯的路。
當你的生活中沒有被給予犯錯空間的時候,你唯一能做的就是不給錯誤任何機會。這一切使得人對風險極力回避。
于是學生不愿意去上一門自己沒有把握取得優秀成績的課程,因而也無法拓展并超越自己已經熟悉的領域。同時,在選擇專業方面大家也早早看清未來道路,呈現出十分趨同的態勢,例如經濟學、金融學、會計學、醫學和法學。
于是,威廉·德雷謝維奇在《優秀的綿羊》中擔心的說道:“他們是社會公認的有成就的醫生、律師、學者、商人,但他們往往讓人感到,他們不過是一群在終生競爭的集中營里茫然的生還者。”
所以,不妨善待那些精英,也多體諒他們一些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