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須須眉,有個普通的名字,有張普通的臉,上著一所普通的大學,過著一段普通的生活,是個完完全全的普通人。
我寫文喜歡在文中把自己偽造成各種角色,商界精英、情場王者、知心大姐......但唯獨不敢說自己是一位就讀于普通大學的普通大學生。我個人認為沒有閱歷的文章是膚淺的,是偏激的,甚至是無知的。所以我努力包裝自己,讓別人看不出這篇文出自一黃毛小兒之手。
可是不久,我發現我錯得離譜,這種掩耳盜鈴的行為可愛得發笑。原來世間隱藏不了的不只有咳嗽、貧窮和愛,還有無知。
一篇內容空洞的文章是用任何高端的寫作技巧和華麗的詞藻也挽救不了的。讀者讀完就會感到一頭霧水:這他媽到底講的啥玩意兒?
來到簡書,看了很多文,也想明白很多東西,“追風箏的哈?!边@位前輩的經歷給了我不少啟發。原來大學生可以寫出這種高度的文章,不,或許應該說大學生本該寫出這種高度的文章。
今天是我到簡書的第四天,期間我發表了9篇文共14260字,獲得15個喜歡,3個粉絲。和簡書上的大神相比,簡直自慚形穢,但對自己而言,每次看到簡書App上的紅點點都異常開心,趕緊點開查看,每一個評論和喜歡都會然后歡喜好久,每一次退稿都會讓我失落很久。
我默默的看著自己文章的閱讀量,評論和點贊,總共217次閱讀,19次評論和15次喜歡。我隨筆計算了一下反饋率(除去自己回復評論)只有11%。著實很低,不得不讓我承認的一個事實擺在面前——文筆不夠好。
我開始去看其他人的文章,去看首頁,去看那些評論點贊多的文章。為什么他們可以做到上萬粉絲,上萬喜歡?除去時間和原有基數因素。我大體認識到的三點:
1.他們的文筆真的很好,通篇流暢不突兀。
2.他們的文章版式很好,通篇沒有錯字,且重點突出。
3.他們的文章圖片通常不止一張,且圖文意境相符。
我所觀察的遠不止這些,我還讀了許多沒什么人看的文章,為什么它們會被編輯選出來,而閱讀量很少呢?我發現其中不乏好文,排版、文字也沒有出錯。我認識到另一點:
4.標題和首張圖片的選取也很重要,這關乎到讀者想不想點開這篇文章。
最后還有一點是我自己的失敗告訴我的:
5.投稿很重要。
投稿直接決定了有多少人能看到你的文,所以每個文集的投稿要求,收錄范圍真的應該好好記錄在備忘錄中。這樣既增大了收錄概率,又減輕編輯負擔,雙贏。我剛來就犯了三次這樣的錯誤,在這里我必須要特別感謝三位編輯,他們是一鳴/作一滴水/夏厥冷月。眾所周知,編輯每天都會審閱成千上萬的投稿,如果Ta能為一個新手的格式錯誤發出特定編輯的話而不是統一回復,那么Ta一定是上帝派來的天使守護著簡書的每一位文字工作者。
言歸正傳,我像一只不斷反思優化自我的小強,開始大量收集數據,建立模型,來映射答案。把文集的關注人數從高到低排列在紙上,把審文的編輯寫在旁邊,計算各文集平均活躍讀者數量,比較什么類型標題更加吸引人,什么圖片更加吸引人。最后我得出一個公式:應該投某某文集能獲得更多的人讀閱,應該用什么標題更容易吸引讀者點擊并作出回應性評論,一篇文多少字多少圖片看起來比較舒服(當然不能告訴你們)。
親測一篇文章,按照這個公式去填字,內容大體往想投的文集要求靠,果然輕松過審,果然閱讀量最多,果然也有五個點贊。真是一條捷徑。
可問題也隨之而來,我到底要不要迎合讀者和編輯的口味去寫文?
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引發了更多的問題。我這種統計到底是智慧還是小聰明?我為了迎合而去寫文(例如近幾年很流行的雞湯文和現在極需的反雞湯文),寫到最后會不會文風會不會變得很奇怪?我不去迎合大眾的口味寫,我憑什么漲粉?我怎么得到認可?沒有認可,我自寫自鑒能堅持多久?
最后這些問題的矛頭都指向終極問題:我到底是為什么寫文?
寫文的緣由完全是因為無聊。暑假度過不到四分之一,我便無聊到發慌,想找點事情做。7月7日那天,腦子突然靈光一閃,我就寫了一篇文并創建了自己的微信公眾號。鬼知道我為什么會保持著每兩天一篇文的更新速度還堅持了大半個月。我簡書書上有六篇就是從微信上搬過來的,所以顯得很“高產”。
我從沒有想過要出書或當一名作家,也沒有想過要靠文字生活。只是想把平時所思所想寫出來和大家分享。? 問題又回到我在寫文的道路上,要不要走這條捷徑——迎合著去寫文?
迎合著大眾口味寫文,勢必能獲得更高的曝光度,更高的曝光度勢必帶來粉絲,可一旦開始迎合大眾寫文,內容都是填補上去的,文章就沒有自己的核心思想。不迎合著大眾口味寫文,就勢必有一條漫長而泥濘的路得孤獨前行。
在我剛進入這個圈子,文筆還有待提高,文風尚未形成之時。
是在“捷徑”中蟄伏,待落筆生花之時再寫自己所思所想,還是堅持寫自己的喜見樂文?即使這一路上單槍匹馬。
如果我一旦習慣投機取巧,寫的都是應式作文,快餐文,等到思想被禁錮的那一天,還能寫出自己的東西嗎?又如果我在堅持自我的道路上孤獨太久,會不會心生棄念?要知道古往今來,懷才不遇的例子太多太多,李白、杜甫、辛棄疾、賈誼這些“金子”到死也沒有發光。
一個中二青年的迷茫一問,望智者智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