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7年,明朝萬歷皇帝踏入了24歲的門檻。
這一年,是這個年輕皇帝御宇的第15個年頭。
萬歷皇帝儀容端莊,龍吟深沉,臉上已不再有稚嫩的痕跡。他接受的教育,使他在眾臣面前有一種天然的威嚴。他不僅能闡釋經典的要義,還能遍數歷代的得失,還習得一手好字,至少在與文學侍從的酬唱中,能顯出自己格外高雅的情趣。
萬歷的人文涵養要歸功于他9歲起由張居正制定的一日三課:經書、書法、歷史。三門功課在早上進行。每門課結束,授課老師可以稍息片刻,但皇帝本人卻沒有這樣的待遇,他除了在太監呈上來的奏折上按大學士們的意見做出批示外,還要為下一堂課做準備。下午的時間雖然可以自由支配,卻還是以復習為要,否則第二天答不上老師的問題,就會被處以嚴厲的懲罰。
萬歷真正開始接受帝國接班人的培養,并不是始于9歲,而是他被立為皇太子的1568年。那年他才5歲。萬歷除了如高考復習般辛苦的學習生活外,莊嚴的皇家禮儀也使他養成某種不動如山、不怒而威的氣質。
歷史學家黃仁宇先生就曾指出他“是個熟悉各種的君主”。“在過去十五年,他曾經祭天地,祀祖廟,慶元旦,賞端陽。他接見外國使臣、解職退休和著有勛勞的官員耆老。”
對禮儀的熟知最緊要的表現在于繼位上,前任皇帝龍馭上天,太子才能登位,這是法定秩序,但按禮制,太子應三辭其位,表示對先帝的哀思;如果大行皇帝尸骨未寒,太子就著急忙慌地想要將屁股和龍椅建議永久關系,那么便是大逆不道,違背儒家倡導的孝悌為先的治國之道,即便登位,也不過是無道昏君,遭萬民唾棄。
而萬歷皇帝所為,一切就像是預先排演過,有條不紊,一絲不差。這是發生在1572年的故事。故事得以完美收尾,證明萬歷皇帝是個合格的皇位繼承者,他將像歷代的賢明君王那樣,以深厚的教養和高超的膽略統治這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龐大帝國。
繼位的當初,這個龐大的帝國還不是他一個人的玩物。宰相張居正和他一起分享著帝國的最高權力。與其說張居正是皇帝的臣子,倒不如說是他的精神領袖。
事實上,從1572年皇帝承繼大寶起到1582年張居正病逝,帝國的實際權力中心是以張居正為首的內閣,皇帝本人除了虛心接受他們的各種勸誡外,唯一能做的就是無條件、全方面地信任他的這位“張先生”。
萬歷知道,張先生做了很多事情,付出了很多辛勞,帝國的安定團結和穩健發展離不開張先生的努力,他就是帝國的脊梁,如果這根脊梁斷了,帝國的前途就不堪設想。故而才會發生黃仁宇先生在《萬歷十五年》書中所指出的“張先生偶感腹疼,皇帝要親手調制椒湯面給先生食用。
慈圣太后對張先生也是言聽計從”這樣的事情。張居正鐵面無私,辦事有利,往往讓年輕的皇帝感到自己無足輕重。隨著年齡的增長,他越發不能忍受自己的話語權被強行剝奪的現實。
張居正死后第2年的夏天,溫順的皇帝發動了對死人的討伐,他終于洗去了身為皇帝的恥辱。
至萬歷十五年,在帝國的朝堂上,已經沒有人能真正威脅到他的權威,他成了整個帝國唯一的發聲筒。
萬歷十五年,四海承平,“縱使氣候有點反常,夏季北京缺雨,五、六月間時疫流行,旱情延及山東,南直隸卻又因降雨過多而患水,入秋之后山西又有地震,但這種小災小患,以我國幅員之大,似乎年年在所難免。
在歷史上,萬歷十五年實為平平淡淡的一年。”皇帝和他的帝國享受著難得的安穩日子。當然也不能說這一年全無大事,不過除了一代名將戚繼光和一代名臣海瑞的去世,皇帝是不會想到在這一年出生的徐霞客會給這個國家留下怎么的身影。必須指出,萬歷皇帝遇到了一個好時代。
1550年,也就是萬歷祖父朱厚熜嘉靖二十九年,韃靼首領俺答汗進犯北京,明軍損失慘重。茲后雙方戰事不斷,互有勝負,帝國邊境不寧,形成“虜患”。
至1571年,萬歷父親朱載垕隆慶四年,俺答汗與帝國通好,受封為順義王,邊境開市,此后雙方未發生大規模戰爭,“虜患”消除。嘉靖朝除了“虜患”外,還面臨東南倭寇的襲擾。
1544年(嘉靖二十三年),中國海盜許棟、汪直等悍匪勾結日本倭寇,于寧波境內肆行劫掠,為禍百姓,此后又在浙江、福建、廣東沿海大肆燒殺擄劫,江浙一帶民眾被殺者達10余萬人,此被稱為“倭患”。
直到1565年(嘉靖四十四年),為患帝國沿海的倭寇才在戚繼光和俞大猷的協力圍剿中覆滅。
崎嶇山路父輩走,康莊大道后人來。到萬歷時,“北方的‘虜患’已不再發生,東南的倭患也已絕跡。”帝國的皇帝享用著最美好的時光。他比本朝任何一個皇帝都要自信,他還年輕,帝國在他的手中將創造更多的輝煌。
事實上,最像朱元璋的并不是朱棣,而是年輕時代的萬歷。他雖是太祖的旁支,但絲毫不影響他的體內流淌著朱元璋欲成大事的雄心。
茲后以三戰皆捷的戰績而載入史冊的所謂“萬歷三大征”,顯然也就包含著這一層意思。
主要參考文獻:《國榷》《國朝典匯》《明史料筆記叢刊》《水東日記》《明會典》《今言》《皇明通紀》《明史》《明代紀事本末》《明季南略》《明季北略》《明史講義》《名山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