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帶小少爺去參加了一個蒙氏教育培訓機構的觀察活動。直白點說,就是我和娃一起給別人當了兩次活教具。觀察活動很有趣,我和小少爺都樂在其中。改天可以考慮把這兩天的經歷記錄下來,寫寫nice的Erin、高大上的環境布置、有趣的nido環境什么的。鑒于我們目前只體驗了環境A,十天后才有機會見識環境B,所以nido體驗記錄的工作還是往后放一放,今天要寫的是IC。
IC是英語Infant Community的縮寫,是嬰幼兒社群/社區的意思。我第一次聽說IC還是半個月前的事情。
大少爺的好友Y姑娘的媽媽是搞蒙氏教育的,一直在高大上的“土豪家”幼兒園工作。因為兩家幾乎同時又添丁進口,所以平日里常常一起溜娃。和她聊天的時候她說起想在娃一歲半左右帶他去上她新供職的幼兒園的IC。當時我的感受是18個月?太小了吧?我可沒計劃這么小就讓娃去幼兒園受苦受難。而且她工作的幼兒園肯定收費不菲,我家可沒那么多預算。
但是好奇心還是有的,于是學習了一下什么是IC。
“IC環境適合1至3周歲的孩子。和Nido不一樣,I.C.是因為孩子的需求而建立的,因為在這個年齡段孩子需要家庭以外的環境來獲得多方面的信息。在IC,孩子們的學習和生活都在這里。”
“環境的準備必須是適合孩子發展獨立性(independent)、秩序(order),并能讓他們或得很多感官信息(sensorial information)。 環境里的東西必須是和孩子的身體成比例的,這樣可以允許發展自尊、自信和自我依賴。”
“主要教具包括:發展眼手協調,發展語言,發展動作(movement)以及日常生活工作。”
“IC教室主要有兩大工作,一個是日常生活,一個是語言發展。”
“在這些工作的設置中,孩子是積極參與者,而成人的角色只是準備一個完備的環境,并引導孩子、幫助孩子與環境進行連接。孩子會在這些工作中學會選擇,并承擔選擇的結果。在教室里,孩子每天至少都會有2個小時獨立工作時間,再加上1個或1個半小時去外面玩等。”
看完這些我多少會有些心動。特別是我家大少爺在幼年期曾經遇到過一個很棒的蒙氏教育老師,對他的影響特別積極。所以也在考慮為二少爺尋覓一個類似的環境。但是1到3給我的感覺還是會不會太早了?大少爺兩歲半開始上托班,我每天送走他都覺得惴惴不安的。
觀察活動是在幼兒園的三樓進行的,去觀察教室的路上首先路過的就是IC教室。
幼兒園給我的印象總是嘈雜熱鬧的。可每次路過IC教室的時候,我的第一感覺就是靜。真的好安靜,大大的教室里老師和孩子都靜悄悄的,不留意還會以為教室里沒有人。
第二感受是孩子真的都好小,矮矮的小娃娃,配上mini版的桌椅,他們肉嘟嘟的小身影讓我覺得萌萌噠。
第三個感受是他們都好聽話。每個人都靜靜地忙碌著,沒有吵鬧也沒有爭搶,那么沉浸其中。
第四就是他們都好棒!看到只有八九十公分高的寶寶自己換鞋,自己拿著教具靜靜地探究,那感覺……好吧,我終于知道什么是輸在起跑線上了。
雖然園費高昂,但是我還是會有一點點動心,IC看上去實在太美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