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是根據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作為一部多年前的短篇科幻作品,原小說篇幅較短,難以支撐一部90分鐘的電影,所以影片中對于整體故事框架,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編。
原著小說從剎車時代講起,經歷公轉十五圈的逃逸時代,一直到達流浪時代的開端,小說中,地球依靠推進器并借助木星引力,成功踏上了長達2400年的流浪時代,而電影也大致在同樣的時間節點結束,只是故事已經完全不同。
雖然有精彩的原著小說在前,但 電影作為一種獨立的文藝作品,不能要求觀影者必須讀過原著才能看懂,就筆者本身而言,觀影前筆者未拜讀過原著,但總的觀影體驗,并不覺得晦澀難懂。
一般認為優秀的科幻小說須具備“邏輯自洽”、“科學元素”、“人文思考”三要素,而科幻電影脫離開這些要素,同樣會使觀影體驗變差。總體上,電影具備了以上要素,雖然并不完美,但作為國產科幻作品,仍然值得鼓勵和支持。
國產科幻電影,尚處于不成熟的狀態,并沒有真正稱得上代表的扛鼎之作,流浪地球,并不是一部可以完美取悅所有中國觀眾的科幻作品,事實上,科幻作品在受眾上依然抵不上成熟的商業作品(據說影片拍攝過程中曾被撤資),所以出現不同的褒貶評論也并不奇怪。
影片依然有很多情節令筆者在觀影過程中稍感不適,比如劉培強說動聯合政府的言辭,比如最后時刻韓的演講,雖然當所有的救援車紛紛回頭時會讓筆者有所觸動,但就算作為見多了最后關頭嘴炮救場的國產觀眾,仍然會覺得有些小小的尷尬。
再比如劉啟對于救援隊最先考慮保住火石行為的憤怒以及救援隊員任務失敗后毀掉火石的做法,難免會讓人覺得不太理解,劉啟由只想保住家人到不顧性命的運送火石的想法轉變上也缺少令人信服的起承轉合,一件事情有人不惜付出生命也并不能讓人立刻就覺得這件事是正確并且同樣值得自己付出生命來完成的。
另外就科學元素上來講,引燃木星是原著中并沒有的情節,然而事實上經過計算,爆炸的沖擊力并不足以將地球成功推離木星的引力,這樣推動影片進入最后高潮的情節上有著致命的錯誤,難免多少有些令人遺憾。
影片中對于宇宙的浩渺以及重型機械的展現,不免讓人震撼, 影片融進的中國元素,比如冰封了的東方明珠等,都讓中國觀眾有著很好的代入感。
另外,影片中的細節方面也能看出主創團隊的用心之處,例如開場報導中的字幕下的滾動新聞(感興趣的同學可以自行搜索電影彩蛋詳解),這樣的小細節在觀影中可能并不能引起觀眾的注意,但當我們發現或者知道這些小彩蛋時,也會忍不住會心一笑。
《三國演義》諸葛亮舌戰群儒一回合中寫到:“譬如人染沉疴,當先用糜粥以飲之,和藥以服之;待其腑臟調和,形體漸安,然后用肉食以補之,猛藥以治之:則病根盡去,人得全生也。若不待氣脈和緩,便以猛藥厚味,欲求安保,誠為難矣。”
此時的國產科幻電影正如“人染沉疴”,尚處在虛弱之中,若只是一味打壓,這一團小小的火苗能否存活,尚不可知。雖然筆者稱不上科幻迷,甚至算不得大劉的粉絲,但這時的國產科幻作品所走出的每一步,都是在向著好的方向努力前進,事實上它也真正的進步了,雖然還有著諸多缺點,但這樣努力前進的每一步,都是值得鼓勵的。
附上原作中的結尾處的那首詩,也將這首詩送給國產科幻:
我知道已被忘卻
流浪的航程太長太長
但那一時刻要叫我一聲啊
當東方再次出現霞光
我知道已被忘卻
啟航的時代太遠太遠
但那一時刻要叫我一聲啊
當人類又看到了藍天
我知道已被忘卻
太陽系的往事太久太久
但那一時刻要叫我一聲啊
當鮮花重新掛上枝頭
……
啊,地球,我的流浪地球……
最后,愿國產科幻越來越好。
題外話:
說一下小說中筆者較為在意的幾點:
1.小說中飛船派和地球派的爭論影片中并未提及,而是做為一種既有的設定,小說中老師就這一爭論做過解釋,因為足以支撐人類2500年移民計劃的生態系統很難維持,只有地球這種規模的生態系統,才能使生命萬代不息。
2.小說中的時代,學校教育集中在理工科上,藝術和哲學已被壓縮到最少,人類之間的情感也已經比較淡薄,他們不理解之前的人們為什么會在不關生死的事情上傾注感情。
小說中主角的爺爺死于被發動機光柱燒熱的暴雨燙傷后的感染,母親因未能及時撤離地下城而被巖漿吞沒,父親在清理航線上的小行星時被小行星碎片擊中飛船連同座艙瞬間汽化,妻子加入了叛軍在戰爭中陣亡。
3.小說中的人們因觀察到太陽長久以來和四個世紀前并沒有任何不同而質疑流浪地球計劃只是一個騙局發動了叛亂,五千多名最后的地球派被丟棄到冰面上被嚴寒奪去了生命,然而很快太陽氦閃爆發。
本期內容,為電影版《流浪地球》簡短影評,感興趣的同學歡迎觀看完整影片或原著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