遛鳥的人是北京人里頭起得最早的一撥。
汪老講北京人的遛鳥,開頭直寫北京各園林郊外遛鳥的盛景。什么叫遛鳥呢?“他們手里提著鳥籠,籠外罩著布罩,慢慢地散步,隨時輕輕地把鳥籠前后搖晃著,這就是“遛鳥””。至于遛鳥的境況呢?“他們有的是步行來的,更多的是騎自行車來的。他們帶來的鳥有的是兩籠——多的可至八籠。如果帶七八籠,就非騎車來不可了。車把上、后座、前后左右都是鳥籠,都安排得十分妥當。”老頭說,很有趣!“看到它們平穩地駛過通向密林的小路,是很有趣的,——騎在車上的主人自然是十分瀟灑自得,神清氣朗。”可見,這個老頭真有童心!
所謂的遛鳥呢,其實就是把鳥帶到野外(如山坡、公園里樹木茂盛處甚至是茶館里)等幽靜的地方去溜達溜達,讓鳥去呼吸新鮮的空氣,享受天地之靈氣。
老北京人愛養鳥,調教出一只好鳥更是老北京人的一大樂事。“養鳥本是清朝八旗子弟和太監們的愛好,“提籠架鳥”在過去是對游手好閑,不事生產的人的一種貶詞。后來,這種愛好才傳到一些辛苦忙碌的人中間,使他們能得到一些休息和安慰。”可見,有鳥為伴,為平淡的歲月里也是填了一道風景。
鳥為什么要“溜”呢?
“遛鳥”,也叫“沖鳥”,或者“放鳥”,把鳥提到戶外到處去活動,讓鳥去呼吸新鮮的空氣,享受天地之靈氣,逐步消除其好隱匿的習慣,讓鳥熟人并適應各種喧鬧的環境,通過長期的“練膽,練性”,最終達到“提性,保性”的目的。而汪老的說法更直白:不遛不叫。他說“鳥必須習慣于籠養,習慣于喧鬧擾嚷的環境。等到它習慣于與人相處時,它就會盡情鳴叫。這樣的一段馴化,術語叫做“壓”。一只生鳥,至少得“壓”一年。”
據說,遛鳥的最佳時間是在黎明天亮以后三小時及黃昏天黑了之前兩小時,能做到每天定時遛兩次當然最好, 至少也應保持一天一次。每天遛鳥是養鳥不可或缺的一項基本功課,特別是,遛與不遛效果迥然不同,每天遛和偶爾遛一遛的情況也大不一樣。
讓鳥學叫,最直接的辦法是聽別的鳥叫
汪老講了一個有趣的故事:曾見一個養畫眉的用一架錄音機追逐一只布谷鳥,企圖把它的叫聲錄下,好讓他的畫眉學。他追逐了五個早晨(北京布谷鳥是很少的),到底成功了。可見養鳥人的用心,也見讓鳥叫的一訣竅。據說,鳥應該向哪只鳥學叫,這得由鳥主人來決定。“一只畫眉或百靈,能叫出幾種“玩藝”,除了自己的叫聲,能學山喜鵲、大喜鵲、伏天、葦乍子、麻雀打架、公雞打架、貓叫、狗叫。”
我才知道,真正用心的人回去聽鳥的各種音色——鳥叫的音色是各色各樣的。“有的寬亮,有的窄高,有的鳥聰明,一學就會;有的笨,一輩子只能老實巴交地叫那么幾聲。有的鳥害羞,不肯輕易叫;有的鳥好勝,能不歇氣地叫一個多小時!”
說,養鳥人對鳥自有一套非常精細的,且被他們共同承認的美學標準。雖說主要是聽叫,但也重相貌。“大鳥主要要大,但也要大得勻稱。畫眉講究“眉子”(眼外的白圈)清楚。百靈要大頭,短嘴。”結果,鳥的身份懸殊極大。
養鳥是很辛苦的
除了遛,預備鳥食也很費事。“鳥一般要吃拌了雞蛋黃的棒子面或小米面,牛肉——把牛肉焙干,碾成細末。經常還要吃“活食”,——蚱蜢、蟋蟀、玉米蟲。”嗯,還挺講究!
還有鳥籠!“養鳥人所重視的,除了鳥本身,便是鳥籠。鳥籠分圓籠、方籠兩種。”此外——有人不養鳥,專以搜集名貴鳥籠為樂。鳥籠里大有高低貴賤之分的是鳥食罐。一副雍正青花的鳥食罐,已成稀世的珍寶。
汪老還說了一種鳥,一種養在“架”上的鳥。——所謂架,是一截樹杈。養這類鳥的樂趣是訓練它“打彈”,養鳥人把一個彈丸扔在空中,鳥會飛上去接住。有的一次飛起能接連接住兩個。他說架養的鳥,“一般體大嘴硬,例如錫嘴和交嘴鵲。”所以,北京過去有“提籠架鳥”之說。
遛鳥,是一大趣事,一種排遣,又何嘗不是一種文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