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常識和邏輯相沖突,一定是常識錯了。
我們每個人都有理性,但卻不健全,而邏輯是建立在理性思考之上的。數學特別差的人,邏輯分析能力也會非常糟糕,沒有受過高等教育,學過高等數學的人,是不會知道他究竟錯過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因為他從來就沒有享受過知識的便利和效用,只會莫名其妙的得出“知識無用”的結論。
邏輯是我們理解這個現實世界的強有力工具,而大多數人一開始就選擇放棄。數學是邏輯的載體,脾氣大的人一般邏輯思維差。因果關系、相關關系、排列組合原理、統計學、概率論,這都是我們必須要去掌握并且實際操作運用于生活的武器。很多時候我們搞不清楚一件事的前因后果,或者錯誤歸因。
所謂因果關系,簡單地說,就是A→B.即事件A的發生導致事件B的發生。因果關系中最常見的是一因一果,另外還有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等形式。
所謂相關關系,顧名思義,就是兩種事件之間有關聯。在統計學中,兩個隨機變量X、Y之間的相關關系用相關系數ρxy來表示(∣ρxy∣≤1)。這里所說的隨機變量,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事件的數學抽象。
若ρxy≠0,則稱X與Y相關:當ρxy> 0,稱X與Y正相關;當ρxy< 0時,稱X與Y負相關;特別地,當ρxy=1時,稱X與Y完全正相關;當ρxy=-1時,稱X與Y完全負相關;當ρxy=0時,稱X與Y不相關。
注意:完全正相關并不等于因果關系。
面對客觀世界的種種不確定性,人們喜歡尋找原因,并將不確定性轉化為確定性,盡管這種轉化往往只是心理上的,這是千古不變的人性的弱點。
我們習慣于將相關關系轉化為因果關系來解釋周圍的事物,而我們探索客觀世界的因果關系也總是從相關關系開始的。懶惰者習慣于匆匆忙忙得出結論,而不是經過周密的思考和論證,這就容易導致出錯。常見的錯誤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1、胡亂確定因果關系。
有個古老的謬誤是:“如果B緊跟著A發生,那么A一定導致B”。
在這里,或許A是B的因,B是A之果,但更可能的情況是,A和B并不互為因果,而都是第三種因素的產物。
2、小樣本錯誤
這是一種數據“陷阱”。原因在于采樣過少,即使分析和推理過程正確也不一定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3、把相關關系當作因果關系
許多情況下,變量之間只是存在著相關關系,但是否存在著因果關系仍舊是個未知數。因此,在明確變量之間確實存在因果關系之前,不宜匆忙下結論。
4、把相關關系當作決策依據
對于復雜系統的決策問題,即使某種相關關系是真實的,并有真實的因果關系,我們仍不能憑此做出行為決策。股市是個典型的例子,問題就在于系統的復雜性。
如何做出一個優質的決策?答案就是“添加必要的條件”,然后用條件嚴格篩選。我們做選擇的時候總是愛糾結,那是為什么?那是因為價值觀不清楚,不知道什么對自己來說最重要。必須要學會打磨自己的核心價值觀,升級自己的操作系統。面對選擇的時候,才會提高選擇質量。
當我們知道了注意力更重要、更寶貴,那么我們就會做出很多不一樣的選擇;我們知道了決定價格的最重要因素是需求,那么我們就會做出很多不一樣的選擇;我們知道了投資的剛需是避險而不是冒險,那么我們就是會做出很多不一樣的選擇……
人生的頭等大事是什么?答案還是“選擇”。選擇大于努力,人生幾次重大選擇不外乎大學的專業讀什么(或半途而廢輟學),畢業之后的工作找什么,和誰結婚,創業選擇什么賽道和有閑錢了投資到什么領域等等,重大選擇也就那么幾個,把握住人生重大選擇,生活質量也不會太差。
挑選最被需要的事做,這個世界永遠缺人才不缺庸才。鍛煉自己的選擇能力吧!不要忘了,對我來說什么最重要?成長最重要,多維競爭,財務自由也很重要。選擇一件對自己來說最重要的事,就去踐行,去走,不要把注意力浪費在無謂的尋找捷徑之上。
先走走看,用老師的話說,彎路走著走著就直了。或者彎路直路,你走過去了都是好路,用先輩的話說: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既然知道了“寫作”這條成長的道路,就不要浪費時間在選擇上裹足不前。
本周總結與踐行:
寫作的三個讓人無法拒絕的理由:1 想要實現財務自由的必不可少技能。2. 把一份時間重復出售多次的極少數選擇之一。3. 與成長并行不悖,鍛煉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學習能力,溝通能力的最有效,最低成本方式。
教是最好的學,把學到的分享出去,教學相長。共同成長,以身作則。寫寫寫有價值的文字,對別人有用,效用最大化,對大多數人有用,在未來依然有用,而不是短期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