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難想象這本書是一位92歲高齡的老人寫出來的。
人生本來不易,何況還在時代風(fēng)起云涌的時候,個人只能也被掀來覆去的。
過程的艱辛楊絳先生也并沒有濃墨重描,看似云淡風(fēng)輕,可最后的“一生坎坷”真是道盡了無法細說的艱辛。
楊絳和錢鐘書是多愛生活多懂生活的人啊。
去個公園散步是”探險”,聚會回來也要針對見聞,互相討論當(dāng)做世間學(xué)問來吸收。
更就不要說錢鐘書先生和女兒的“ 格物致知”了。
真是讓廢墟里都能開出一朵小花來。
看到描寫生活相知相扶相助的一家人,有趣的點點滴滴,不由得嘴角上揚。
所以再回想第一章以及后面一家人的生離死別,忍不住淚眼婆娑。
她說,“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F(xiàn)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dāng)做'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她說,“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為有我們仨。我們仨失散了,家就沒有了。剩下我一個,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途窮的羈旅倦客;顧望徘徊,能不感嘆‘人生如夢,如夢幻泡影。?"
很感人的還有這一段,
“我覺得我這一生并不空虛;我活得很充實,也很有意思,因為有我們仨。也可以說:我們仨都沒有虛度此生,因為是我們仨”
“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nèi)齻€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見困難,鐘書總和我一同承當(dāng),困難就不復(fù)困難;還有個阿瑗相助,不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
人生百年,一本小書,9萬字也就說完了。悲歡聚合,也都是白駒過隙的功夫。
看書的過程中,想起自己經(jīng)常因為無關(guān)小事,無關(guān)雜人擾的心煩意亂,戾氣橫生。
真是覺得自己太可笑又可悲。
人活一世,不過是逆旅一次,向死而生。
你還敢浪費時間?
“時間不是金錢,是生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