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十多年,自以為是地認為書教的還不錯,班級帶的也不差。可年復一年,我的從教之路好像越來越讓人感到沒意思,有時覺得學生好難教,一個壞習慣你糾正過無數次他也改不了。辦公室里,老師們也很有同感,當我們無能為力時,總是抱怨孩子基礎太差,壞習慣太多。若是老師們在起始年級多花點工夫,境況或許就會好一點,畢竟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嘛。正因為如此,我們永遠對“開始”充滿各種憧憬。在認真讀過李家成教授的“如嬰兒般誕生,如孩童般生長——起始年級班主任工作的價值自覺與路徑選擇”一文之后,我就在嘗試著用李教授的指導來做班主任。李教授說:“起始年級呼喚著高質量的班主任,也凸顯著班主任工作對于學校教育系統和人的生命成長系統的奠基性價值。”作為一名起始年級(七年級)的班主任,我們該如何實現價值自覺,有哪些路徑選擇呢?
一、保持新鮮而熱烈的希望感
“起始年級的班主任,需要給孩子、家長、合作教師與自己一個全新的希望感。”李教授如是說。其實在開學之前,我也在想像著我的這幫學生會是什么樣子呢?我們會不會相處的很好?有沒有特別調皮搗蛋的學生?等等。將心比心,孩子們一定也在想他們會有怎樣的一個班主任,家長們也一定渴望自己的孩子能遇到一個好老師。合作教師們當然也希望自己任教班級的班主任是一個優秀的班主任,是一個管理有方的班主任,這樣,他們上課也會更省心一些。既然大家都對彼此滿懷希望,作為班主任,我們更要無比珍視“希望”,讓“希望”變成班級的生長力。
首先,班主任需要加強與學生、家長和合作教師們的直接對話,在傾聽中發現新生的力量和教育的資源。
其次,班主任需要真實地帶給學生、家長和合作教師們新的班級發展目標和學生發展預期。
再次,班主任需要帶領學生、家長與合作教師們,共同形成對班級生活新形態和新內容的認識。
李教授說:“班主任作為班級的核心教育工作者,需要在起始年級工作開始時,高度重視并實踐對學生、家長的研究。”在9月1日晚,我就組建了班級微信群,通過交流,進一步了解家長對孩子新的教育階段的期望,對家長關心的孩子在校的吃住問題予以耐心解答,并堅持晚上去宿舍查寢,有好幾次去宿舍,碰到不放心孩子住校的家長也來看望孩子,她們看到我如此細心,便說放心了。我也通過實實在在的關心和付出,贏得了家長們的理解,為家校進一步的有效合作也奠定了基礎。
在學校,我們班開設了閱讀課和“天天故事會”,我堅持用閱讀打開學生的眼界,用故事潤染孩子們的生命,并在班會課上結合孩子們的實際情況講些勵志小故事,漸漸地,半個月過去了,孩們似乎成長很快,也特別懂事,很多家長反映孩子回去后比以前愛學習了,知道體貼關心長輩了,人也更勤快了。林靜靜媽媽說:“還是劉老師教育有方,從開學至今,靜靜每次放假回來,都有變化,好開心,真懂事了。”張家振奶奶說家振回家告訴她讓她放心,不要老是到學校去替他做事,他已經學會獨立生活了;王宇晨的爺爺說他孫子回家知道主動做作業了;張俊杰奶奶說孫子回去與她搶著干家務活,而且每次放假回去第一件事就是與媽媽視頻,把學校里的開心事都講給媽媽聽;許婧然的媽媽說孩子回去不再粘著電視了,而是陪爺爺奶奶聊天……
通過摸索與實踐,我個人認為:若想贏得家校合作,首先就要贏得家長的信任。若想贏得家長的信任,便要讓家長在孩子身上看到老師的付出、孩子的進步,哪怕孩子只是進步一點點。喚醒家長的認同感,孩子回到家里就會得到家長的認可,孩子會因家長與親戚朋友的認可而更快樂,也會激發孩子保持一顆向上的心。孩子有了上進心,班級也就有了內在生長的力量。
隨著班內各項工作有條不紊的開展,一個團結、自律、向上、和諧的班集體雛形便有了更清晰的框架,孩子們在我們共同討論、經過實踐逐步完善的二十四條班規中,每一天都過得充實而不疲倦。
當然,一個班級的成長除了班主任的努力外,合作教師們的力量更不可忽視。俗話說一人一條心,累斷脊梁筋;十人一條心,黃土變成金。我深深懂得這個道理。在工作中,我總是主動找授課老師溝通,了解他們在授課時學生存在的問題。比如某某孩子不交作業,某某孩子上課不認真等,我便私下找這些孩子,讓他們主動交作業、認真聽講。還有幾個孩子寫作業總是很馬虎,我就叮囑小組長收作業時先排查,不認真的必須重做。這樣,合作老師們就可保持愉快的心情給我們班授課。并且利用課外談心時間,大肆包裝我們班的授課老師,讓孩子心生敬意,從內心認可老師、接受老師。從而建立一個和諧、愉快的“場”。
總之,作為起始年級的班主任,我們要始終懷揣希望,“要像呵護剛剛誕生的嬰兒一般”,“照料”著班級與學生,讓起始年級內含著的“誕生性”變為現實。當然,雖然付出有收獲,但也有遺憾。目前,我們班上還有四個孩子很難改變,這或許是新的挑戰吧!改變他們除了要找客觀原因,我還要自我反思,從自身出發,多讀書學習,多留心觀察,爭取早日找到打開他們心鎖的那把“金鑰匙”。
二、創生真實而有機的開始感
李教授說班級建設是真實、具體、復雜的。班主任的工作只有落實到具體的實踐中,才能給學生、家長、合作教師以真實的開始感。“知行”不“合一”是極其可怕的,很快就會摧毀學生與家長對班主任的信任和對新生活的希望。為了創生真實而有機的開始感,李教授建議:
首先,真實的開始感來自一件件具體工作的開展,尤其是“第一次”系列。
其次,這份開始感將隨著班級建設整體結構的建立而不斷走向有機。
再次,這份真實的開始感會隨著班級建設長程性的不斷實現,走向有機成長感。
參考李教授的研究,我做了如下的實踐與探索:
比如,我與孩子們的第一次正式交流,我精心設計了第一課,以期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孩子們對我們以后的學習生活充滿期待。作為一個起始年級(七年級)的班主任,怎樣讓這種希望感保鮮?讓學生在希望中滿懷期待?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作為班主任,我們要給學生一種幸福感,要讓孩子覺得進入我們的班級是幸福的,要讓孩子因有了我們這樣的班主任而感到開心,所以,我們給孩子的第一印象尤為重要!
第一印象,除了天生的長相、刻意的穿戴打扮以外,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的精神面貌、內在修養。大家應該還記得魯迅筆下那個總愛切切察察、睡覺擺大字,害死了“我”的隱鼠而讓“我”討厭的長媽媽,后來因為給“我”弄來了一本《山海經》,卻讓“我”認為長媽媽有了“神力”而從討厭變成了喜歡、崇拜。人都有虛榮心,孩子尤甚!孩子們在一起玩耍也喜歡比比誰的老師更牛!我抓住了孩子這樣的心理,精心設計了我與孩子們的第一面,輔以PPT,作了一次聲情并茂的開場演講,從小時候的摸魚爬樹講到體育賽場的奪冠,告訴孩子我是他們的玩伴;從唱歌跳舞談到主持畢業晚會,告訴孩子我的心跟他們一樣年輕;從讀書看報談到文章發表,告訴他們老師愿意與他們一起成長……一堂課下來,孩子們意猶未盡,總是好奇地圍著我問這問那,總想見見老師的“神力”,也總是滿懷期待地等著我的下一堂課!因為他們只知我有“神力”,卻未一一親見。我的第一堂課“猶抱琵琶半遮面,忽隱忽現曬亮點”就這樣種下了一顆神秘的種子——希望感。
再比如,我們第一次的班會課是邀請家長走進課堂,走進寢室,我們一起教孩子如何整理內務,學會自理;我的第一次家訪,利用周末休息時間,走近孩子,走進孩子真實的生活,了解孩子在家生活狀況,與家長交流、共同探討如何教育孩子,與孩子溝通等等。
通過交流,家長們理解了老師們的良苦用心,為了孩子健康成長,家長們更樂意聽取我們的建議了。
在李教授所做的“班主任工作專業標準研究中”,提出了“開展班級崗位建設與學生小干部培養”“班級文化建設”“主題活動及主題班隊會開展”“班級建設與學科教學融通”“學校學生工作實踐介入”“社會性與自然資源開發”等六大領域的內容結構。在我的實踐中,目前側重前兩大領域:“開展班級崗位建設與學生小干部培養”和“班級文化建設”。前者的探索,我和孩子們針對我班的現狀與我們想達成的目標,我們制定了二十四條班規,讓人人做班級小主人:
? ? ? ? 七(1)班班級常規及負責人
1、教室鑰匙保管人:鄧廣闊
2、早操前錄音跟讀。負責人:張振玲
3、6:10早操,沿跑道三圈。領操人:張俊杰
4、早讀。負責人:王運杰
5、每堂課前誦讀古詩兩遍。負責人:林靜靜
6、每天中午課外閱讀40分鐘,負責人:許婧然
7、1:00-2:20午休,負責人:劉園輝
8、5:20-5:40,一日必背檢查。負責人:每組小組長
9、6:30-6:40,天天故事會。負責人:陳曉雨
10、每天值日生更新。負責人:朱鴻志
11、衛生用具與講桌用品擺放監督人:張強紅
12、每天寫一則凝視作文片斷。負責人:張翠雨
13、每周三第七節課“每周故事匯”。負責人:劉宇航
14、每周五第七節課為“每周曬詩會”。負責人:張家振
15、每周六寫“自我診斷卡”。
16、每周日寫“下周加油卡”。
17、開關電扇。負責人:張賢龍
18、開關電燈。負責人:王文杰
19、開關前窗。負責人:胡昌滿
20、開關后窗。負責人:張厚淇
21、課間操。負責人:張俊杰
22、就餐排隊。負責人:王信宇
23、值日班干安排見班級輪值表,值日班干負責記錄“今天我當家,贏星樂”記錄本,每天晚自習結束前由班長負責統計贏星數量,每月統計總星數,評選管理月冠軍,年終評出年度管理之星。
24、所有班規的遵守都釆取小組積分制,如遲到、早退、無故曠課、不守紀律、不上早操、不按時就寢、不積極參加班級活動等,按人次扣除小組積分(10/人),每月評選優勝小組,年終評選年度最佳團隊。
注:以上班規待完善(十一之后,時間有所調整)
經過近一個月的實踐、修改、完善,班級工作井井有條,紀律上老師在與不在一個樣,各項活動有序開展,一個生機勃勃的班級正在逐步形成。
“班級文化建設”主要是推動班級閱讀。在班級管理中,大而化之的說教總顯蒼白無力,要想喚醒學生的生命,唯有用閱讀點亮他們的愿景燈,做他們靈魂的守夜人,方可讓班級有持續的生長力。
鄉下孩子見識少。怎樣彌補呢?那我們就一起讀書吧。我把家里的藏書帶到教室,分發給學生閱讀,并由此開發了一些活動。
(1)、每天中午課外閱讀40分鐘;
(2)、每節課前的兩遍古詩詞誦讀;
(3)、每天晚自習前10分鐘的“天天故事會”;
(4)、每周三第七節課“每周故事匯”。
(5)、每周五第七節課為“每周曬詩會”;
(6)、每天寫凝視作文片斷;
課外閱讀開闊了我們的眼界;古詩詞誦讀讓我們重溫經典;“天天故事會”講述短小的哲理故事,使孩子們從中受到啟發;“每周故事匯”則又讓同學們把自己的閱讀成果再二次加工,變為我們的故事,孩子們的表達能力得到提升;“每周曬詩會”則又讓孩子們愛上了詩歌;當聽、說、讀的能力都得以提升的時候,寫便不再是學生頭痛的事了。小練筆為什么又叫“凝視練筆”呢?因為“凝視”需要觀察生活,需要言之有物,拒絕無病申吟,隨著練習的增多,孩子們的作文片斷練習也由一兩句變成了三四句、五六句,作文內容由室內的電風扇、電燈、墻上標語寫到藍天白云、鄉下果樹等等。
所有活動的開展都是以小組積分制進行,同學們都想為自己小組獻策出力,于無形中又強化了集體榮譽感。當孩子們都有了集體的意識之后,管理上自然輕松多了。
對班級的崗位評價,班級里活動的開展,我們班級設有“今天我當家”記錄本,值日班干負責每天的班級情況記錄,值日班干的上崗與評價則由全班同學監督。每天工作完成,由全班同學投票評星,并適時探討工作失誤,這樣有助于孩子主人翁意識的形成,孩子們也因此更愛護我們的班集體,使班集體走向健康發展之路。
三、點化有力而踏實的生長感
在文中,李教授指出:在起始年級,班主任要為學生、家長和教師們創造有機生長的陽光、空氣、水和土壤。促成班級、學生、家長和教師們的“生長”。
首先,班主任要促成教育性交往關系的建立。
其次,班主任要促成日常生活的教育化。
再次,班主任要不斷促成學生的學習與發展自覺。
在實踐中,積極開展一些切實可行的活動,借助重大節日和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促成良好的交往關系的形成,促進學生的意識覺醒和習慣養成,倡導、形成一種尊重、平等、引領發展的理念和行動。“班主任需要有發現教育資源、生成教育過程、點化教育成果的意識與能力。”在日常的班級生活中,要不斷促成學生的學習與發展自覺。
喚醒了學生的自覺意識,讓其對班級一直保持希望感,腳踏實地做好每一件小事,積極提升個人的“專業技能”,科學帶班,讓每一天、甚至每個學生都有蓬勃的向上的生命力,班主任的幸福指數便會自然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