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兒子探討交友之道
和兒子探討交友之道
? ? ——讀《于丹<論語>心得》之心得(一)
《于丹<論語>心得》看到了第五章。吃晚飯的時候,小宇看著我聚精會神的樣子,大概也心癢癢的。
就問我:“很好看嗎?”
“是呀!”
“講的是什么呀?”他又問。可能很好奇能讓我連電視都不看一眼的書里有什么精彩之處。
正好看到《季氏第十六》: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意既交朋友要交正直、誠實、廣見博識的朋友;而那些諂媚拍馬、兩面派、夸夸其談的人是不能與之交往的。)
看到這里,心里忽然有了個想法。想問問小宇,看9歲的他交友之道如何。
我就問他:“你能給媽媽說說,你一般都喜歡和什么樣的同學做朋友?”
“我喜歡和學習好的同學玩,而且他要講道理,不愛打人。對了,還要有愛心,愛嘲笑別人的人我不喜歡。”
“是嗎,很好,你選擇朋友的標準很正確;那你說說你最不喜歡和哪些同學做朋友?”
“我最不喜歡不講衛生的同學。有的同學愛摳鼻孔,臉上總有汗道子,校服總是黑乎乎的。我不喜歡和他們玩。還有XXX,我也不喜歡他,老師要是批評了他,他總是撅著嘴,不服氣,還總是找借口把責任推給別人。”說著,還鼓起腮學著那位同學的樣子。
我笑了,很欣賞兒子的真心話。不愧是衛生班長,有原則,對衛生要求挺高;而且,看得出這小子是個負責任的人,最起碼自己做錯事了不會亂找借口的。
又讀到《顏淵第十二》: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意即在給朋友提建議或忠告的時候,要把握分寸。不一定要做良藥苦口,不一定要當頭棒喝,你完全可以娓娓道來。這就叫“善道之”。如果這樣還行不通,就適可而止,不要等到人家不耐煩了自取其辱。(79頁)
心下疑惑。就問小宇:“如果有朋友做了錯事,比如上課做小動作,或者考試作弊,你會怎么做?”
“我會提醒他,讓他改正。”
“如果你說了他兩遍,他還不改正呢 ?”
“我就告老師。”
我把“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解釋給他聽,他卻無辜地說:“怎么會自取其辱、自討苦吃呢?他會感謝我的。我告老師是幫助他呢!”
真是個單純的孩子,總喜歡用簡單的孩子做法。而成年人的做法就是盡力而為,適可而止,你不聽勸就算了,我也不必自討苦吃。孩子們卻認真地想要讓老師幫忙來解決,讓犯錯的朋友真正改正。
短短的交流,讓我了解了兒子的交友原則,也對他的選擇很放心。
最后,把書上的話送給他:
自己修身養性,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交好朋友,等于給自己打開了一個最友善的世界,能夠讓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8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