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所謂深度學習,顧名思義,就是學東西不止看它浮在表面的東西,而是往深入去挖掘,甚至看到別人所未見的東西
唐君毅先生在《說讀書之難與易》一文中對深度的讀書方法寫的極為透徹,這里引用一小段:
見文字平鋪紙上,易;見若干文字自紙面浮超凸出,難。見書中文字都是一般大小,易;見書中文字重要性有大小,而如變大或變小,難。順書之文句次序讀書,易;因識其義理之貫通,見簽名文句如跑到后面,后面文句如跑到前面,平面之紙變卷筒,難。于有字處見字而知其意義,易;心知著者未言之意,于字里行間無字處見出字來,難。
本書分四個部分:提問、解碼、操練、融合,分別展示了深度學習的一個側面,既相互獨立又深度互聯,綜合起來可成一相對完整的體系。
雖然本書是講的深度學習法,但是并不是提倡,對所有科學的材料,都以深度的方式去學。
提問
非問題導向的學習過程
1.訂立學習計劃
2.實施學習
3.回顧和整理
能做到以上三步的已經是比較優秀的學習者了,但是,你有沒有發現,其實整個過程中,學習者扮演的只是吸納者或者是搬運者的角色。
也許在很多人看來,這種做法并沒有什么不對,那么不妨問這樣幾個問題:
1.為什么要學習這本書?
2.你劃線或是做筆記時,你是依據什么來判斷哪些值得記,哪些不值得記的?
3.在你為你的筆記做完了所有的整理,或是畫出一張完備的思維導圖之后,你真的覺得一切都完成了嗎?
這些疑問對于教育心理學家已經司空見慣,他們一直在研究和煩死這類學習模式--【直線傳遞模式】,他們認為更合理的模式應該是【構建主義】的模式,即學習者的知識不是簡單的吸收而來,而是主動的構建而來,學習者必須充分調用他們的已有知識,在一個主動性目標的指引下,在一個豐富的情境中,去探索甚至撞擊那些新接觸到的知識,在經過一系列復雜的交互之后,把這些知識納入到原有的知識體系中。
構建主義模式應該思考的四個問題:
1.針對當前的學習材料,我已具備了哪些相關的知識?
2.針對當前的學習材料,我又學到了哪些新知識?這些知識對原有的知識構成了何種補充或者挑戰?
3.針對當前的學習材料,還有哪些未知的東西,且這些東西我通過簡單的探索就可以了解?
4.針對當前的學習材料,還有哪些未知的東西,無法輕易的獲得解答,同時又有價值成為我長期去探索的問題?
上述四個問題中,第四個問題最為特別,因為他肯成為一種長期的認知任務,使學習變成看一個富有挑戰性、持續的征途。
在問題引導下的學習最大的特點是,他所希求的知識是沒有邊界的,為了找到問題的解,我們可能會尋訪任何可能的線索,查閱任何可能的有益的資料,而不受既定觀點的束縛。
沒有任何一個題目是徹底完成的了??傔€會有些事情可以做;在經過充分的研究和猜測之后,我們可以將任何解題方法加以改進;而且無論如何,我們總可以深化我們對答案的理解。
我們不僅僅可以向自己提問,也可以想其他人提問,向高手求教,向智者參習。但是歸根結底,這些問題還得由我們自己來解答,別人的幫助只是一種推動,但心智構建的過程是無法由他人替代的。
問題是將我們引向深度學習的起點。一個優秀的深度學習者,必定是一個優秀的提問者,他從閱讀、觀察和思考的過程中產生問題,先解答表層的、容易的那部分,留下深度的、探索式的問題給自己,被問題所困擾和折磨,同時開啟之后的求知之路。
解碼
對所學知識無法轉述;一味的強調資料收集,這兩種情況大同小異,問題都出在,我們面對如此多的信息材料,只會做最淺表的加工,沒有從深處審視,更不用說去下一些【解碼】的功夫。
解碼不等同于我們一般所說的理解。
理解通常只涉及對字面意義的解讀,常以自動化的方式進行,也無需做太深入的思考,并且理解應遵從本意,不可擅自演化。而解碼則是一個更為主動和主觀的過程,不同的解讀者對于統一材料的解碼可能是完全不一樣的,就像看同一部電影,不同的人能讀出不同的意味。正如提問一章所言,你心中有什么樣的問題,其實也決定看你觀察的視角,從而就可能做出不同的解碼。但是解碼雖無一定之規,卻還是有高下深淺之分。
舉例【會說話的小黃鴨】模型
孩子關心的是小黃鴨說了什么
家長關心的是小黃鴨是什么。首先它是一個玩具,而不是一只鴨子,然后他們會對這只鴨子的娛樂性、教育性、安全性、性價比等做出判斷。
對玩具工程師來說,他們關心的是小黃鴨是怎么做出來的,他們會思考和設計小黃鴨有哪些功能模塊,會考慮它的電路結構以及聲光效果。
基本的解碼方法,不外乎下面三個層次:
1.它說了什么?(原本要傳達的信息和知識)
2.它是什么?(對文本的反思,以審視的目光對文本進行評價和定性)
3.它是怎么實現的?(對形式和構成的洞察,研究寫作、表達的手法)
是否善于對信息材料進行解碼決定了我們對知識掌握的效果。教育心理學新近觀點認為,對某一事物的知識掌握,應區分了解(knowledge about)和知曉(knowledge of)兩個層次。比如對于跳傘這件事情,僅限于了解的人,固然可以頭頭是道說出跳傘的標準操作步驟,而如果被問到一些非常規性的問題,可能就會茫然無措,而掌握知曉層次的人則可以基于對跳傘設備的內在原理的理解通過一定的思考和推理后得出解答。
此外,解碼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我們常常要面對各種各樣的新信息,如果不經解碼,則不可能使其與我們原有的知識體系整合。對信息材料的解碼,其實就是內在知識重新構建的過程,也是一個創造新的過程。
教育心理學家把在某一領域有專長的人士,分為【常規型專長(routing expertise)】和【適應型專長(adaptive expertise)】兩類,其中具有常規型專長的人具有一個基本固定的知識體系,可以以很高的效率把他們所接觸的信息材料按照已有的框架進行分析,而具有適應型專長的人則可以不斷進化、擴充他們的核心能力,擴展專業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來迎合需求和興趣的增長。這兩種專家的差異的構成,一個主要原因是常規型專家所接觸的材料,往往是在一個固定范圍內的,比如一個象牙塔內的學者,一生只看他所在學科的理論著作,那么他的知識體系就是固化的,他只能應對和解決在一個特定的理論范疇里的問題;而適應型專家常常主動去涉獵那些查出領域范疇之外的、非常規性的、情境化的問題,不排斥各種新鮮的經驗刺激,所以他們的知識系統能夠不斷地擴展。
一個高段位的學習者,就是一個適應型專家,他們可以有意識的構筑一個信息解碼和知識擴展的良性循環:
福爾摩斯說華生,你只是看,你并沒有在觀察。評論家充當的正式福爾摩斯的角色,他需要機遇對象構建現場,借助工具和細節,找到一條通路,然后發現真相。評論就是評論家將他觀察的途徑暴露出來。在原本的意義上,電影是一次性的作品。多數人只有一次機會對他進行觀看。影評人對于打扎的第一層價值在于定格,第二層價值在于在線,第三層價值在于提供那條通路的入口。
解碼的三條觀察和思考途徑:
1.不只要去尋結論,還要去尋過程
2.不只要去做歸納,還要去做延展
3.不只要去比較相似,還要去比較不同
操練
心理學研究到現在,在學習領域,可以成定論的東西不多,但有一樣東西是肯定的,那就是【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它是最好的學習方式。
有一些求知的領域,天然就具有做中學的條件,甚至不做中學是不可想象的,比如辦公軟件等的使用,還有游戲,是一種典型的操練式學習,玩一款游戲所必備的顯性和隱性知識可以通過不同的內嵌機制來習得,比如在大多數的RPG游戲里,顯性的游戲規則和操作技巧等知識可以通過完成一系列的新手任務來漸次學習,而隱性的游戲戰略技巧、情勢洞察等方面的知識則可以通過潛移默化的浸潤方式習得,這兩種方式都使得學習變得悄無聲息。除此之外,游戲中的操練還具有一下三個特點:
1.提供即時和豐富的反饋,包括視覺聽覺甚至觸覺
2.營造動態和多邊的情境
3.濕度的挑戰性構成對學習的激勵
這三點特性,在正式的課堂教學中,尚有蹤影,因為廣義上講,學生和老師的互動,也是一種游戲,但是在學習者自學過程中,卻顯得稀缺。所以一個有追求的學習者必然會面對自學時如何對知識進行操練的問題。
操練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你掌握了多少知識,并不取決于你記憶了多少知識以及知識的關聯,而是取決于你能調用多少知識及其關聯。
變構學習模型認為:構成學習者思維獨特性的并非是他所錄入的觀點序列,而是他有能力啟動和調用的關聯。
反復練習的價值,在于使某些認知活動可以自動化進行,從而為思考時所用的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騰出寶貴時間,以用于更具策略性的活動。
【一萬小時理論】只適用于棋類、音樂、體育等技能性以及邊界清晰的領域。
自學時進行操練,首先要解決的2個問題:
1.操練的意識。目標操練的重要性,懂得主動和積極地進行知識操練。
2.操練的方法??赡苁鞘軇e人啟發,或者自己的探索領悟,總之他知道選取合適的方法對自己所鉆研的領域進行操練。
具體的操練方法(把知識當做一種技能來學習)
1.寫作式操練
涉及到知識的重構,《為什么你應該從現在開始寫博客》一文中說到:“書寫是更好的思考,教是更好的學”。
2.游戲式操練
思想實驗就是構造一個現實中并不存在的假象情境,然后運用所學的知識,來設想事物在這個情境的變化,在這樣的操練中,思考著往往會得到比原先更為深刻的領悟。
3.設計式操練
調用已有知識,去通過設計某一種解決方案,來解決某個特定的問題,設計式操練有一個好處就是迫使學習者為了解決某一個現實的問題,來綜合性、創造性的調用知識。
總之,知識的操練,既是一種調用和提取,也是一種主動的構建,更是一種創造性的綜合,它是深度學習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環。知識的操練迫使我們對已有的知識進行更加深入的審視,對現實的情景和問題進行更加細微的觀察,并且致力于創造兩者之間的關聯。它使我們不再固守書本,不再去做僵化的記憶,而是讓我們賦予知識以靈性,以更好的適應這個變化莫測的世界。
融合
為什么要融合?
普通學習者的知識組織是一種樹形結構,每個知識點就像樹葉一樣是分散而獨立的,只能與上一級連接。可是現實中的問題,往往要調用不同枝椏上的葉子,而這時,缺少融合的弊端就會顯現。
學習高手通常會有意識地把不同領域甚至不同學科的知識擺放在一起,然后嘗試去分析、比對它們的潛在聯系,甚至當不同的素材堆疊在一起時,僅僅是潛意識的推動,就可以讓這種隱藏的關系浮出水面。
只有廣泛涉獵不同學科的知識,把這些學科中的基本理論變成用以觀察和分析現實對象的思維模型,才能最大程度上避免思維上的偏差和狹隘。
融合的效果:
1.遷移
例一:生物化學家伯納德通過查閱德國紡織業的染料文獻發明了血液中藥物濃度的甲基橙劑測定技術。
2.印證
印證是一個意識-潛意識-意識的相互交替的過程,潛意識作用的發揮,并不是平白無故產生的,而是有賴于在此前有足夠的有意識的思考,這種思考的作用,是把很多知識的原子激活起來,為潛意識階段的思考提供素材,然后在潛意識階段,這些原子就自發的游行碰撞,在腦中快速組件各種各樣的組合,并且這些組合之間相互競爭,直到最佳的組合自動涌現出來,上升到大腦意識的層面。
3.互補
互補式的知識融合,是指我們可以對同一個議題,找到完全不同視角下的論述,把它們綜合在一起,就可以得到對這個議題比較全面和深入的認識。
融合的關鍵,是能夠洞察出知識背后的【深層結構】。在表面上不相干的知識的背后,我們可以發現它們潛在的相似性、互補性和啟發性,找到知識與治時間隱含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