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死亡
他們帶著精良的裝備離開學校,準備在世上大展拳腳,可那個虛幻的世界在教室之外根本不存在。他們感到茫然若失,因為真實生活中沒有被描述得清清楚楚的問題,更沒有唯一的、被描述得清清楚楚的解決方案。
進入真實生活之后,權威人物或許換了人——比如說,從老師換成了經理——可背后的規矩沒有變。經理要的是順從,于是員工們就乖乖地守規矩。隨后,企業就會因為死守教條和不愿改變而陷入困境。
所以,我們以后不要再問孩子:“今天你在學校都學了些什么呀?”這個問題讓過時的教育觀念得以延續下去,仿佛教育的唯一使命就是把正確的答案教給學生。
讓我們換一種問法:“今天你對什么事情感到好奇?”或者:“你想深入了解什么問題呢?”又或者:“你準備怎么找到答案?”任何經過用心設計、能幫助學生獨立思考并質疑世俗認知的問題都可以。
如果一個孩子問你:“恐龍是怎么滅絕的?”請你忍住講授“小行星撞地球”的沖動。相反,你可以這樣問:“你覺得是什么東西把它們殺死了?你打算怎么找答案?”當他們回答了你,你可以接著提問,引出更多回答,讓他們看到,界定問題的方式往往不止一種,有可能正確答案也不止一種。
棄舊
我們的信念、觀點與習慣是與環境綁定在一起的,換個環境之后,舍棄那些不再適合你的東西就會容易得多。這就是為什么許多抽煙的人發現,旅行時更容易戒煙。
只要你在“擾動平靜”,你在生活中做的任何事情都可以是藝術。
你在工作中設計出的那個新戰略是藝術。
每一次創造都始于破壞。
——畢加索
蛇教給我們的事
你教養孩子的方式是藝術。
你裝飾家居的方式是藝術。
你說話的方式,你微笑的方式,你生活的方式——全都是藝術。
你在駕馭自己的生活。能夠向自己證明,你在為自己負責,你能夠創造自己的未來,這是一種無價的能力。
如果你能讓電腦算法或市場調研人員困惑不已,如果沒有鉤選框能夠限定你的維度,你就知道,你走在正確的道路上了。
為了讓真正的你——你應該成為的那個人——誕生,你必須忘記“你”是誰。
這并不需要你改變自己的看法,你只需看到他人的觀點。“受過教育的頭腦的標志,”亞里士多德(Aristotle)這樣說道,“就是能在不接受一個觀點的情況下欣賞它。”
訣竅就是把你的身份與信念剝離開,這樣你就可以清楚地看見你的信念,誠實地做出評估,并在必要時放棄它們。一旦你摘下由信念組成的眼罩,你就能更加清晰地看見世界——以及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