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2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樊遲退,見子夏曰:“鄉也吾見于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于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于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注釋】
▲愛人:對人有仁愛之心。《學而篇》1.6“泛愛眾,而親仁。”對所有人都有愛心,那么距離“仁”就不遠了。
▲問知:“知”同“智”,明智,通達事理,有遠見。
▲知人:知人之明。洞察是非,知人善惡的能力。《道德經·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未達:“達”是對事理認識得透徹。
▲鄉[xiàng]:通“向”。不久,剛才。
▲舉直錯諸枉:“直”是正直的人。“枉”是邪枉之人。“錯”通“措”,棄置,置之不用。
▲皋陶[gāo yáo]:舜時期的賢臣,以正直聞名天下,推行“法治”與“德治”相結合的治國安邦之道。。
▲伊尹:伊摯,伊是姓氏,尹是官職,相當于宰相。商朝建立后,商湯便封伊摯為尹。《史記·殷本紀》皇甫謐注云:“尹,正也,謂湯使之正天下。“正天下”就是要以身作則,作天下楷模,師范天下。
【譯文】
樊遲問什么是仁。孔子說:“對所有人都有仁愛之心。”又問什么是智。孔子說:“智者有知人之明。”樊遲仍不明白。孔子說:“有知人之明,就是提拔正直的人,棄置邪枉的人,能使邪枉的人改邪歸正。”
樊遲退出來,見到了子夏說:“剛才我見到老師,向他請教什么是智,老師說:‘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是什么意思?”子夏說:“這句話的意思太豐富了!舜有天下的時候,在眾人中選舉了賢能的皋陶幫助他治理天下,不仁德的人就遠離了。湯得到天下,在眾人中選舉了賢能的伊尹幫助他治理天下,不仁的人也就遠離了。”
【學而思】
“智”,上面是知,下面是日,意為知曉萬物陰陽之變化,對事物的過去現在未來的變化對答如流,胸有成竹。黃石公云:“賢人君子明乎盛衰之道,通乎成敗之數。審乎理亂之勢,達乎去就之理。時至而行,順機而動。”
“問智”與“子張問明、子張問崇德、辨惑、樊遲問崇德、修慝、辨惑”相呼應,有知人之明才能做到智者不惑,智者不惑才能選賢任能。
參讀:
《里仁篇》4.1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雍也篇》6.22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
《子罕篇》9.2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知識擴展】
《孔子家語·王言解》:“是故仁者莫大乎愛人,智者莫大乎知賢,賢政者莫大乎官能。”
(仁慈者莫過于愛護人民,有智者莫過于知道賢人,善于執政的君主莫過于選拔賢能的官吏。)
《禮記·中庸》:哀公問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
(魯哀公問孔子如何治理好政事。孔子說:“文王、武王的政令,都寫在木板竹簡上。像他們那樣有賢臣,政令就會得到貫徹施行,沒有賢臣,政令就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