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草木》是汪曾祺寫他的舊人舊事、旅行見聞、各地風(fēng)土人情、花鳥蟲魚的經(jīng)典散文集,字里行間充分流露出他對凡人小事和鄉(xiāng)土名俗的深深眷戀和對舊日生活情景的緬懷。
不悔這么“晚”才拜讀汪曾祺的散文。大學(xué)那個時候恰有一大困惑,戰(zhàn)亂時期、經(jīng)濟蕭條,人們是以怎樣的心態(tài)過日子的。
看到《跑警報》一文,前面寫得讓人忍俊不禁。我就知道了,無論什么時候,人心都可以是自由的。而亂世瑣事這么多,要有怎樣的心腸,才愿意去留意這些真誠可愛的細(xì)節(jié)。而中華民族的“不在乎”,是麻木還是樂觀?在我看來,就是任何情況下,你都可以是自由和舒服的,只要你想。工作的壓力、家庭的壓力,如何與戰(zhàn)時生死的壓力相比,亂世尚能小樂呵,現(xiàn)在為何把自己套入防空洞?
《人間草木》摘選了很多篇汪曾祺回憶西南聯(lián)大的文章,讓人對那時的云南、那時的昆明獨獨生出一種別樣的向往。那時的西南聯(lián)大,是無比自由、富有人文魅力。“那是一個污濁而混亂的時代,學(xué)生生活又窮困得近乎潦倒,但是很多人卻能自許清高,鄙視庸俗,并能保持綠意蔥蘢的幽默感,用來對付惡濁和窮困,并不頹喪灰心。”
何謂之綠意蔥蘢的幽默感?
一花一木,皆為禮物;一書一茶,可入金屋;一詞一曲,一直在人間。一一是小也非小,不大不大,但足夠我們抱有樂觀、足夠我們向上。活著,便痛快地樂呵、痛快地嚎哭、痛快地做自己,追求所愛,享受所愛。家國的責(zé)任,已融入蒼穹大地,是這幫年輕學(xué)子日日仰望、日日掂量、日日依靠的。
蒼穹是我的國,大地是我的家。
蒼穹有四季,大地有我的院子。
童年里有院子,想必這童年的回憶不會太差。院里有一間屋,是書房,這孩子,更是無比幸運了。汪曾祺選擇接受這種幸運。也許從生活中尋找樂趣,需要天賦才能習(xí)得?看似尋常最奇崛,尋常日子的美,如何參透,真是人生大幸!有意思,有意思!
唯有在尋常日子中獲得超脫,方得自由。汪的自由,是我一直追尋向往的自由,這不是入世也不是出世,這是最通透的活法。無論是戰(zhàn)亂還是和平,無論是饑餓還是病痛,花草在我心,自由為我意,人恒久也,人存在也。
很多人覺得,汪曾祺的文必須配上清凈的環(huán)境、清雅的音樂、清淡的茶水。然于我看來,這樣倒是把汪的文往俗泥地里拉去了。
汪的文,我大多是在地鐵上、公交車上、各種排隊的時候看完的。那個時候,身邊沒有一草一木,連星空都被天花板擋住,大地也被瓷磚嵌入,一切顯得那么不真切,就愈發(fā)感受到汪曾祺的美好。《人間草木》大部分文章是回憶。“四月二日。月光清極。夜氣大涼。似乎該再寫一段作為收尾,但又似無須了。便這樣吧,日后再說。逝者如斯。”宛若身邊一位好友,與你閑訴當(dāng)時。
四月二十三,暮春就近,雷雨又作一汪寒涼。讀書日不需要有結(jié)尾,每一天都有綠意蔥蘢的幽默,每一天都是讀書日。
注:下文為久遠(yuǎn)之作,少年時期的暮春,供君評之。
暮春的蒼穹
最后一節(jié)的體育課,讓我看盡了蒼穹簾開的過程。這藍(lán),想不到任何可以匹配的形容詞。現(xiàn)在的人想象力脫離大自然了,像用鼻屎綠這詞來形容綠色的方法我是絕對作不來的。這汪藍(lán),像什么吶?映襯著孔雀綠的山,薄薄點點白云,心里靜如立樹,靜如挺草,只想和它們一樣傲然天地中,仰望這天。看著太陽是如何從云層中泄露出光芒,看著光芒是如何吹走白云,看著白云如何隱匿到山邊,看著山邊藍(lán)斑如何涌現(xiàn)……
不知還有誰注意到斜斜草坪邊上的一小簇紫色的花兒,飲盡了清明雨,終于盼來了這無限美好的春光,是如何的盡顏開。不知還有誰注意到路口那幾顆老樹,安然地又度過一年,幸運地可以迎來這個春天,是如何的欣慰然。不知還有誰注意到郊外的農(nóng)田,漲滿清水的鏡子般樣,點點綠意鑲嵌其中,是如何的喜興笑。
沐浴三月暮的春光中,細(xì)胞吸允著大自然的精氣,是這個季節(jié)特有的芬芳。
深山有春雨
英語課無聊透頂,睥睨窗外,煙雨濛濛,輕紗拂蒼山,愣是給整出了國畫的味兒。這樣的天氣雖不甚喜歡,不過卻有一種享受的方式——到深山觀雨。想想神經(jīng)都刺激起來了,那會是多么美好阿!春雨姍姍,點滴墜空,朦朧飄渺一片雨霧。閑坐在竹林中,靜眼打坐,耳聞雨語,且不快哉!
有一首曲子,名為《竹林聽雨》。上次考砸了一直聽它,淅淅瀝瀝的雨聲,教你煩惱漸漸消散隨雨落地遂無蹤。
注:此文為原創(chuàng),轉(zhuǎn)載請在微信公眾號上留言,經(jīng)同意后方可轉(zhuǎn)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