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樣生活,萬卷書萬里路】2017年8月12日,連續1000天閱讀日志第162天。
上篇文章,我們談了針對因為自卑和自大而導致經常在孩子面前吼叫的情況,進行了深度分析和對策解答。
今天,我們接著分析余下的幾種情況。
三、吼叫的第三種情況
1.吼叫原因:
因為無知,似乎找不到更好的溝通辦法,黔驢技窮之下,我們只好拿出最后一招:吼叫,妄圖讓孩子屈服,聽從我們的指令,貫徹我們的意志。
2.深層分析:心理學上有個這樣的說法,任何一件事情,至少會有三種以上的解決辦法。如果我們能找到更合適更妥當更能讓親子雙方都能接受的方法,我們自然用不著吼叫了。吼叫,是屬于溝通中的下下策,當我們在對孩子吼叫時,孩子接收信息的渠道是關閉的。我們大人,情緒失控之下,自然也不能提出比較合理的建議。并且,這樣對良好的親子關系的建立是非常不利的。
3.解決辦法
關于親子溝通的方法,自然是各有各的辦法。任何一本親子共同的書籍也都會提出很多可行的方法。就我的實際體會來說,比較簡便易行的方法大約有如下幾種:
①親子共讀
當我們和孩子相依相偎著一起親子共讀時,孩子會針對我們平日交流中的一些問題提出她的觀點和看法。這樣,我們就有了非常好的了解孩子的通道。而且,這時候,孩子很容易釋放她平時累積的各種負面情緒,或哭,或笑,或怒,或怨,情緒釋放后,親子溝通也會更順暢。
②落地的方法
我舉我平時和娃溝通的事例來說明。
比如,大約從她兩三歲開始,有時候她在外面玩,九點了,到了該回家的時間了,她正玩在興頭上,因而拒絕回家。
我就說:雅,你看,現在我們倆出現矛盾了。你說怎么辦?
雅:媽媽,那你把你的愿望說出來。
我:我的愿望是你九點鐘就回家。因為現在是回家睡覺的時間了。
娃:那我的愿望是,玩夠了再回家。
我:那我們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
娃:要不這樣吧,媽媽,我再玩十分鐘就回家。
我:或者,欣然同意,或者表達意見說十分鐘時間太長了。于是,娃會說,要不,我再玩八分鐘再回家?
然后,約定時間到了后,我會告訴她時間已到。每當這時,她總是心甘情愿地跟著我回家去。
如果要把這樣一種方式上升到理論的高度,似乎是:
當雙方遇見分歧和矛盾沖突時,首先,我們心平氣和孩子說:我們倆遇見矛盾了,怎么辦?這時候孩子就會積極想辦法。
其次,雙方都把自己的愿望說出來。
然后,找出雙方分歧點,然后盡量找到一個比較折中的雙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最后,雙方執行這個折中的方案。
于是,矛盾得以解決,雙方皆大歡喜。
這樣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是我們從小到大一直使用的方法。我們屢試不爽。因為,這是民主式協商著解決問題,雙方的意志都在其中起了作用。孩子會覺得自己受到尊重,加上是她自己做出的決定,所以,她會非常樂意遵守我們之間的約定。
四、吼叫的第四種情況
1.吼叫原因:
我們誤以為是外界要對我們的情緒負責。我們不自覺的把責任推卸給別人。而其實,按照心理學的觀點,我們是自己要對自己的情緒負責的。
2.深度分析:
心理學上有一個理性情緒療法。其理論認為引起人們情緒困擾的并不是外界發生的事件,而是人們對事件的態度、看法、評價等認知內容,因此要改變情緒困擾不是致力于改變外界事件,而是應該改變認知,通過改變認知,進而改變情緒。他認為外界事件為A,人們的認知為B,情緒和行為反應為C,引起C的并不是A,而是B。
舉例來說:當孩子同樣考試考了90分,認為孩子必須考100分的家長就會發火,甚至認為孩子太不成器,會痛打孩子一頓。王東華先生在《發現母親》里講到一個這樣讓人扼腕的事例:一個辭職專門陪伴孩子讀書的媽媽,就因為孩子考試考了九十分沒有達到媽媽的要求而把孩子痛打一頓,可是下手過重,不幸讓孩子喪生在自己的棍棒下。而那些認為孩子的成績不是那么重要的家長,則可能會表揚孩子,獎勵孩子一個大雞腿。
同樣的事件,由于家長的認識不同,結果是截然不同的。
所以,當我們跟孩子溝通的時候,我們常常氣急敗壞的說:“你怎么這么不聽話?你真是把我氣死了!”“這個熊孩子,氣死我了!”諸如此類!
3.解決辦法
①適當讀點心理學知識還是有必要的。推薦書籍:《伯恩斯新情緒療法》《認知療法:基礎與應用》。
②每次我們想發火的時候,就牢記理性情緒療法。經常提醒自己,是我自己要對自己的情緒負責,任何外界都沒辦法讓我發火,除非我自己想吼叫。
如果我們深深地明白,我的地盤我做主,我的情緒我負責。我的情緒,跟任何外界無關,那么,當我們發火的時候,我們就知道,不是孩子惹我們發火,是我們自己的認知出了問題,是“我們自己認為這件事值得發火”,跟孩子無關,而只跟我們的認知有關。
五、吼叫的第五種情況
1.吼叫原因
我們吼叫,是因為我們無能。
2.深度分析
這里所謂的無能,大致意思是說,作為蕓蕓眾生的一個,作為一個社會人,我們在外面過得不如意,回家來遷怒于孩子,讓孩子成為我們情緒的發泄口。我們內心恐慌,沒有力量感和掌控感。
我們都是非常害怕沒有控制感和力量感的。大家知道孩子們都特別喜歡玩游戲,而且心理學上也認為,玩游戲對孩子成長特別有幫助,可以說是必不可少的。想想看,孩子玩游戲時,總是玩過家家的游戲,或者自己扮演醫生給病人打針,或者自己扮演媽媽給洋娃娃喂藥等等。甚至很多時候,煞有介事的模仿大人訓斥布娃娃。這樣,孩子在游戲中,從日常生活中那個弱者變成模擬生活中的那個有力量有權力的人,從而使得他們有了對生活的控制感和力量感!
當我們覺得自己無能,控制不了自己,就會想方設法去控制別人。覺得自己沒有力量,就從掌控孩子身上尋找到力量。看,世界上還有一個人可以讓我隨心所欲發泄。
這種感覺是我們正常的反應,但是危害是非常大的。
當我們想掌控外界卻又感覺無能為力,于是放在弱小的孩子身上。這時候,孩子就成了受害者。我們總想讓孩子事事聽我們的,一旦他們不聽,我們便會覺得情緒失控,大吼大叫。
3.解決辦法
①盡量減少無能感。可以從很小的方面著手,尤其是從自己擅長的方面著手。一點一滴的小成功,也會讓我們增強力量感。
②加深理論素養。多讀一點心理學的書籍,從理論源頭上找到自己吼叫的根源,理解了一個東西,它也就沒有那么可怕了。就像古人不知道風雨雷電的根源,于是覺得深不可測,誤認為是神靈在主宰,因而對這些東西頂禮膜拜甚至嚇得瑟瑟發抖。而一旦我們知道了根源,我們便再也不會害怕擔憂了。
當然,我們對著孩子吼叫可能還有其他各種原因,但可能基本是以上幾個方面。所以,如果你覺得有必要,讓我們一起努力,做零吼叫父母!
加油,每個父母都是可以做到的!
由于這些天在外面,查找資料不是那么方便,所以寫作中有很多不足之處,請諸君海涵!
如果你愿意,歡迎在后面留言區留言。并點亮那顆愛心,以資鼓勵我辛苦的腦力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