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目前的答案有一點點的誤區,過于強調知識的“存儲”這個方面。其實從現代學習心理學的研究來看,一個人的知識體系的形成更和“提取”(或者說“調用”、“回憶”)這個過程相關。
為什么呢?我們先來看一下人腦和電腦的一個基本的區別。對于電腦來,它硬盤里存儲了很多文件,當你讀取某個文件時,這個文件并不會發生變化,不論是它本身的內容,還是它在硬盤中的位置。但是人腦不一樣,當我們“讀取”大腦中的一條已有知識時,這條知識相對于大腦就發生了變化。什么變化呢?就是它在大腦中的激活程度提升了。這也就意味著這條知識在今后被再次讀取的可能性就更大。
我們頭腦中已有知識的被讀取頻率是非常不均衡的。有少量知識可能被頻繁地提取,這些知識就一直處在“活躍”的狀態;還有些知識可能偶爾會被提取,因而也在我們的頭腦中占有一定的優先級;而更多的知識可能連一次提取的機會都沒有,這些知識就像一艘艘破殼的船只,漸漸沉入海底,最終被遺忘。
所以,我們每一個人所具有的有效知識資源并不是由我們接受、存儲、管理了多少知識決定的,而是由我們提取、使用了多少知識決定的。
那么討論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就應該不是從存儲和管理知識的角度入手而是從提取和應用知識的角度入手。
我們可以回想一下,我們小學、中學階段所受到的教育,實際上是非常體系化的,而且我國基礎教育的水準也歷來被大家所認可。一個學業優良的高中畢業生,實際上已經構建出了一個較為完備的基礎級知識體系。那么問題來了,對于一個中學生來說,他其實沒有太多機會去使用已學的知識去解決現實問題,也就是他真正地使用知識、學以致用的機會并不多,那么他們是如何構建起這個知識體系的呢?
答案很簡單,就是做題。
做題的本質是什么?做題的本質是對讀取、調用已有知識的模擬訓練。學生在做題時必然要調用已學的知識,但同時,題目本身是人為構建出來,它們不是真正的“問題”,所以我稱為是一種“模擬”的訓練。一個中國學生,通過大量做題,來不斷地調用知識,使這些知識不斷地被激活,一直保持在活躍狀態,直到中考、高考這樣的關鍵考試來臨。
對知識的模擬調用訓練當然不如真實調用訓練那么效果好,但是畢竟還是有效果的,這種效果隨著訓練量的提升也會隨之提升。
講到這里,我也解釋一下,像高考中的“理科綜合”“文科綜合”設置的出發點其實就是幫助學生建立知識體系。在早些年,高考的科目是沒有綜合科目的,物理、化學、歷史、地理這些是分開考試的。那么設置了綜合科目考試以后,它的一個好處就是讓學生有復合式地調用知識的機會。比如學生會做到這樣的大題,這個題目是對一個現實問題的模擬,而要解答它又要同時調用物理、化學和生物的知識,在這樣的做題過程中,學生綜合調用知識的能力增加,那么他所學的知識也會變得更加體系化而不是零散的。
那么反過來,很多人進了大學以后發現,大學的教學質量反倒沒有中學時那么好,很多人讀完大學后發現收獲寥寥,這是為什么呢?這其中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和大學里做題不夠有關(是不是有些意外?)。因為大學里很多科目的考試是比較寬松的,學生也不會為了考試做比較多的題目,很多人就是臨時抱佛腳,臨考前背一背而已。那么“背一背”的過程我們知道,它是一個知識存入的過程,而不是一個讀取的過程,所以雖然你在大學里學了很多課,開了很多眼界,了解了很多新知識,但是仍然覺得最后沒學到什么東西,因為你根本不知道怎么用——你連練都沒練過,當然不知道怎么用啦。
當然,我并不是說,建議大學盡量去要求學生多做題。因為做題畢竟是一種模擬訓練,而不是真實的訓練。理想狀況中,大學應該給學生更多的真實情境下使用知識的機會,而且這種機會應該越多、越高頻越好。
那么再說一個問題,很多人會說,用輸出帶動輸入,比如通過寫作來加強學習的效果。這當然是有道理的,因為寫作也是一種知識調取的模擬訓練。寫一篇文章或者像我現在這樣回答一個知乎問題,實際上調用了我很多的心理學知識,在我把這些知識梳理并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寫出來后,實際上也強化了對這些知識的掌握,一舉兩得。當然,與做題一樣,寫作作為一種模擬訓練,它的效能其實還是不如在現實環境中解決真實問題要強。
同時,寫作的篇幅和形式也對知識調取的效果有顯著影響。如果你一般只是寫一些一兩千字的短文,那么你并不需要調用太多的知識(一般情況下);但是如果你寫一本書,也就是當你準備構筑一個有體量、成體系的知識產品時,勢必你要調取的知識量會非常大,那么這個過程其實就非常利于你建立起自己的知識體系,這也是我的切身感受。
那么最后說到怎樣在真實環境下建立知識體系。實際上現實生活中的令我們仰望的大牛,絕大多數都是在自己的工作中成長起來的。在工作中,每個人都要解決現實的問題,從而提取頭腦中的知識,如果發現頭腦中的不夠用,他還要努力去學習新的知識,就是在這樣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中,他的知識體系就會漸漸構建起來。
當然這里我們要區分兩類的工作:一類是崗位技能要求和崗位職責較為單一的工作,還有一類是較為復雜或綜合的工作,比如要求你在某些事情上能夠獨當一面。那么兩類不同的工作,對于知識體系構建的效果當然是不一樣的。對于前者來說,由于面臨的問題單一而重復,所以所需調用的知識也就比較狹窄和受限,所以也不大可能建立起比較系統的知識體系。而對于后者來說,由于出現的問題是比較綜合的,因此對知識的需求也就是復雜和綜合的,因此對人的鍛煉更大。可以說,獨當一面式的工作就是你的“理綜卷”或者“文綜卷”,也許在短期內你受到的挑戰會比較大,也會比較受挫,但是長期來看,一定是對你有益的。
這時可能很多人會說,好的工作也不是想要就有,很多時候也是迫不得已去做了一份單調無聊的工作,那么這種情況下我該怎樣提升自己呢?我覺得最好的方式就是為自己設立一個或多個“業余項目”。這個業余項目可以是一個研究主題,就你比較感興趣的一個主題展開長期和深入的研究,然后去圍繞這個專題去寫一些文章,也可以是做一個“產品”,比如一個小App,或者搞一個小發明,申請個專利,這些都是可以的。業余項目的意義是讓你自己構建和碰撞到一些待解決的真實問題,從而逼迫你去學習以及調用更多的知識,讓你的頭腦不斷地被各種知識所激活,那么假以時日,你就會擁有一個強大的大腦。
最后,關于“學習”這個議題的更多見解可以在我5月25日的知乎 Live 中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