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的語文課因童話劇12月8日上演而暫停課,一周處于復習詞語狀態。
在全人之美的課程框架中,兒童課程(其實就是生命課程)與學科課程是被相對嚴格地分開的。類似晨誦、讀寫繪、海量閱讀、暮省、童話劇等,雖然大多由語文老師執行,但本質上并不是學科課程(即不是語文課程),而是生命課程,精確的語文學習,并不是這些課程的主要目的。那么每一學期都要大費周章的排演童話劇到底是為了什么?給孩子們的生命能帶點什么呢?說實話,剛進班的時候我也是如此的迷茫。
我們先從了解童話劇開始:
童話劇是一種綜合課程,一段穿越的旅程。它并不簡單地是一場演出,對課程來說,過程比演出本身更重要。一個完整的童話劇課程,包含了這樣一個過程:
第一步:選擇合宜的童書,并進行改編。
“選擇此時此刻最適合的書”。這種選擇通常有一個范圍(入圍的基本都是經典童書),在這個范圍里,選擇哪本書,取決于孩子的心理階段、教師的生命氣質、班級的現實情境等因素,是這些因素微妙地平衡的結果。書選對了,整間教室會因為一部童話劇而有較大的提升,書選錯了,無論再努力,童話劇也可能成為沒有靈魂的華麗的表演。
第二步:共讀。
共讀是童話劇課程的核心部分,也是最耗費時間的部分。南明教育有成熟的共讀理念和操作方法,而用于童話劇的童書作品,在共讀上要求格外高。所有孩子都要經歷一個深刻的穿越,去領會一本書。這不僅僅是指對主題的深刻理解,與人物的深度共鳴,還包括對童書所顯現的世界的一種整體性領會,對諸多細節有秩序的浸染。
在共讀過程中,孩子就要練習朗誦。
第三步:學習和練習劇本。
共讀是一個集體穿越的過程,學習和練習劇本的過程,則是一個相對個人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通過練習,嘗試各種角色。在反復的嘗試中,去尋找最適合自己的角色。孩子往往會傾向于選擇與自己生命氣質相近的角色,但也有可能(有時候是老師鼓勵),孩子去挑戰與自己生命氣質完全不同的角色,以拓展自己的生命感受。
第四步:競選角色。
在練習劇本的過程中,角色競爭實際上已經開始了。有一些公共的組織競選的結構和技巧,但是每個老師往往也可能發展出自己的角色競爭辦法。這既是一場自由競爭,但也有一雙“看不見的手”在進行微妙地調控,以平衡機會。
為了競選角色,孩子就“不得不”大量地背臺詞,這本身就是一種生動的浸染過程。
在整個過程中,孩子的朗誦能力,對角色的理解,對主題的把握,都會獲得一個較大的提升。
第五步:排練。
在真正的南明童話劇課程中,排練的過程是相對短暫的。重要的過程已經在共讀和角色競選中完成了。排練涉及到諸多與舞臺有關的技術,但比一切技術更為核心的,仍然是孩子對角色的理解,以及如何用聲音詮釋這種理解。
在這一環節中,還涉及到舞蹈編排等諸多內容,是一種綜合性練習。
而且,無論競選角色還是排練,對于孩子的組織能力、合作能力,都是重要的考驗和練習。
第六步:演出。
這是課程的終結,是“慶典時刻”。當孩子閃亮地登上舞臺,去調集全部的能量去完成最終的作品,誰不為之激動呢?而對孩子和老師來說,演出是辛苦的,但更是一種獎賞。通過這種穿越,一本童書靈魂性的東西已經進入到了孩子內心,化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甚至可能是最重要的部分。
著名作家王爾德有一句名言:“不是藝術模仿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藝術?!?/p>
《丑小鴨》就像一道光,忽然讓孩子意識到了生命的某一種可能性。原來,今天的挫折或被嘲笑,只是未來成為白天鵝路上的必經的挫折。孩子不但讀它,討論它,而且扮演它,通過扮演進入(自居)它。最終,獲得了充分的自信和超越之道。而這種潛在的獲得,未必會在今天表現出來。但很可能在孩子生命中的某一刻,它就會發揮作用或決定性的作用。而無數的童書和詩歌的穿越,數部童話劇的穿越,最終將點點滴滴地但又在某一刻決定性地塑造孩子。這就是“生活模仿藝術”的含義。
不同的童話劇,不同的角色,幫助不同的孩子認識自己。同時,這也是一個理解別人的過程,是一個使班級成為共同體的過程。
12月8日下午,期待家人們的觀看,孩子成長的道路上離不開您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