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一部顛覆普通人認知的港劇。
你無法用過去任何一個港劇類型去定義它,也無法用以往看港劇的放松狀態來看。
它相當挑戰觀眾的智力:突然就冒出一個新人物,不按正常的時間線講故事,還有很多細節第一遍看不懂,得倒回去重看…
即使這樣“不好看”,這部另類港劇,短短兩天已經沖上豆瓣熱門劇集首位,首播評分高達9.0
《嘆息橋》
中國香港。
李子勇和女友,正處在熱戀中。
在別人眼中,他倆是非常合適的一對:一個是西餐廳的老板,一個是專門寫食評的網紅。
可是最近,阿勇總覺得,女友有事瞞著他。
有一次,女友在廚房洗碗,放在客廳的手機突然響了,她迫不及待的跑過來,連洗碗手套都來不及摘,就接通了電話。
她故意壓低了聲音,語氣還顯得很不耐煩…
阿勇問是誰,她只是敷衍的回答:朋友。
還有一次,她給阿勇發自己在家的自拍照,阿勇卻發現,照片里的桌子上有一條充電線,卻跟女友的手機型號不匹配。
最讓他介意的是,他無意中發現,兩人不久前一起看的電影,女友其實在幾天前的情人節,已經看過了。
她究竟是自己去看,還是跟“朋友”去看?
這時,阿勇才猛然想起,談戀愛這么久,他還從來沒有上過女友的家,好幾次送她到樓下,女友都借口家里太亂,不讓他上去…
種種跡象表明,阿勇被綠了。
這天晚上,他決定獨自摸上女友家,一探究竟…
《嘆息橋》由優酷、ViuTV聯合出品,于3月28日首播。
豆瓣評分曾一度飆升至9.0,現在穩定在8.8。
制作班底來自《瑪嘉烈與大衛·綠豆》的原班人馬,只不過這次監制的名字是:林保怡。
沒錯,你的童年男神,這回首次擔任監制。
2016年,作為ViuTV第一套自制劇集,《瑪嘉烈與大衛·綠豆》首播,很快以獨特的畫風和故事講述手法,引起了廣泛關注,豆瓣評分高達8.9。
《瑪嘉烈與大衛·綠豆》海報
這部《嘆息橋》在很多地方沿襲了前作,比如色調的冷峻,畫面的干凈,比如高級的臺詞,以及不動聲色戳中人心的小細節…
小編已經一口氣刷完了全部15集,我可以負責任的說,《嘆息橋》絕對是一部野心更大,構思和技術上更加純熟的劇集,不僅聚焦微觀的個人情感,更有對社會現實的反思。
《嘆息橋》中,你可以看到很多港劇熟臉:
林保怡和周家怡,繼續擔當男女主角,出演一對曖昧摯友。
伍詠薇,也算是我的童年女神了,當年看了很多她在亞視拍的經典劇集,如《銀狐》《戲王之王》。
《嘆息橋》
《銀狐》
唐寧,從《縱橫四海》里的“小紅豆”,《白發魔女傳》張國榮角色的小時候,到后來《牛郎織女》里的喜鵲,大家都是看著她長大的。
《嘆息橋》
《縱橫四海》
還有秦沛、艾威、郭峰、張慧儀…
就算不知道名字,看到長相,你就能叫出:這不是演的XX的爸爸,XX劇里的反派嗎…
有趣的是,熟悉的臉,放進了不熟悉的畫風,會產生特別的化學反應。
秦沛
艾威
郭峰
張慧儀
《嘆息橋》構圖之特別,觀眾很難不注意到。
比如,非常強迫癥的對稱,仿佛是《布達佩斯大飯店》導演韋斯·安德森上身。
拍攝比利時街景時,簡直有一種“這就是韋導本人吧”的錯覺。
而回到香港本土,在這種視角底下,連印象中亂糟糟的茶餐廳、屋邨,都高級了起來。
還有這種,對稱加俯拍的上帝視角。
它還會故意打破我們的觀看習慣。
比如一開場,就是一段手搖鏡頭,晃得人頭暈…
有時攝像機就貼著桌面,桌面占據了半個畫幅。
有時是透過一個圓窗往里拍。
有時,人擠在不到1/3的畫面里,顯得特別局促。
有時,人說著說著話,就走到了一個角落里,留下大片“沒有信息量”的畫面…
有時,角色會打破“第四堵墻”,突然會轉向觀眾,說著內心獨白。
還有的時候,你能找到香港鬼片的蛛絲馬跡…
所以整個劇集呈現出來的感覺,時而文藝,時而驚悚,時而又有一種奇怪的偷窺感。
這樣的拍攝方法,并不是單純的追求質感。很多時候,它對劇情的氣氛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比如,劇中描繪了一對相依為命的母子。
母親控制欲極強,兒子從小到大,事事都得聽媽媽的話,是個十足的媽寶男。
兒子20來歲了,媽媽還是什么都要管:回家第一件事要洗手,筷子拿好一點,不準跟這個女生交往,工作辭了吧去考公務員…
有一次,兒子跟同學吃宵夜,媽媽靜悄悄出現在身后,突然破口大罵兒子不務正業。
那畫面,說不出的詭異…
兒子跟媽媽回家,導演特意從窗外拍兩人,兩扇窗戶恰好將兩人隔開,既顯出了禁錮感,又有兩人的疏離感。
更特別的是,在這個家里,鏡頭經常放在貼近地板的位置。
從這個視角看去,有時候,是遠景的母親,如一尊雕像一樣坐著,近處兒子的腿,小心翼翼、戰戰兢兢的挪動…
有時候,遠景里,兒子背對著鏡頭坐在房里,近景里,母親趿著拖鞋,悄無聲息的走過,走進房間…
有網友說:像極了小時候寫作業開小差被抓包的我!
這樣的視角,將母子間壓抑、緊張的氣氛烘托到了極致,觀眾隔著屏幕都能體會到那種窒息感。
除了攝影上的特別之外,《嘆息橋》還有一個特點:非線性敘述。
也就是說,它的時間線是亂的。
每一集,以主題曲為界。
主題曲之前,是全知視角拍攝的,展現主要人物年輕時的生活,是片段式的,并不連續。
剛開始看,會覺得迷惑,時間和人都對不上。
主題曲之后,則是從一個人物的視角出發,來講述當下的故事。
也就是說,同一段情節,會以不同人的視角來呈現。
有趣之處就在這里,只要你足夠細心,就能發現,每個人的記憶都有細微的不同,他們的講述各有側重,仿佛上演現代版“羅生門”。
就說前三集,分別是以三角戀中,兩男一女的視角,來敘述三個人的關系。三集的結尾,都停在同一個時間點上。
有一個場景是,同居情侶從影院出來,開始爭吵。
在男人的視角下,女人一直在絮絮叨叨的抱怨。
其中讓他不爽的是,女人竟然說:你就是為了避開你媽,所以才住在我這里。
男人立刻扔下鑰匙,憤憤離開。
可在女人的視角下,她并不是在抱怨,而是在傾訴,但男人始終一副無動于衷的樣子。
最令她氣憤的是,一直沉默的男人忽然來了句:你怎么比我媽還煩?!
女人一氣之下,要求男人搬走。
男人還在猶豫,倒讓女人先搶到了鑰匙。
你看,在記憶里,每個人都會有意無意的放大自己的優點和對方的缺點。
在男人看來,這段爭吵的重點,是女人無理取鬧,不給他面子,讓他沒有尊嚴。
但在女人看來,重點是她在傾訴,但男人不理解自己。
關注點不同,自然出現了分歧。
這樣的記憶偏差,在劇中隨處可見,小到一句話的語氣,零食包裝紙的顏色,大到求婚的過程、犯下的罪行…
讓人驚嘆,人們對同一件事的解讀,竟然會如此千差萬別。
而每個人總是更關注自身,所以在自己的視角下,不管哪個場景,自己都是那個被聚光燈照著的主角。
主角總是完美的,溫柔大度、通情達理、付出很多,有錯一定是對方的錯,所以一定是對方先認錯、認慫…
《嘆息橋》的自我定位,是愛情懸疑劇。
它講述的故事跟愛情有關,但你看到這里也應該明白,它真正要表現的,還是人性,是香港這個物質社會底下,人性的扭曲和異化。
有時候,這個世界充滿了謊言。
有人在見情人的時候,摘掉了戒指,見未婚妻的時候,又趕緊戴上。
有時候,一段感情里,充滿了算計和妥協。
有的女人寧可抱著一個不怎么愛的男人,只因為年紀大了,得找個穩定、可靠的。
她們說:這種男人就像投資保險一樣,過了保本期,就會猛升了!
有些男人,選擇一個不怎么愛的女人,是因為她有房,因為現在出去隨隨便便租個鴿子籠,都要上萬港幣。
在現實面前,愛情不值一提。
《嘆息橋》每一集都有一個關鍵詞。
有時,是關于情緒的詞:懷疑、迷茫、冷漠…
有時,是看似意義相反的詞:正常、失常、自由、責任、逃避、勇氣、承諾…
到底怎樣才叫正常?自由的邊界在哪里?承諾需要多大的勇氣?
《嘆息橋》要探討的,是當下都市人的困惑。
它沒有給出答案,也給出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