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源于對萬維鋼老師精英日課第三季發(fā)刊詞中一段話的思考,結合個人的經(jīng)歷我有另外一層理解,分享給大家,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萬維鋼老師原文大概是這樣說的:
網(wǎng)絡科學家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在11月6日剛剛出版的新書《成功公式》中提到一項研究,研究者通過大規(guī)模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那些學習成績同樣優(yōu)秀、申請了哈佛之類的著名大學,但是因為缺少耀眼的課外活動和強有力推薦信而沒有被名校錄取,不得不去了稍差一點的大學的學生,后來人生中的收入水平,跟那些上了名校的人一樣高。
但是,請注意,這個學生當初必須是*申請了*名校才行。如果他成績同樣好,但是根本就沒申請名校,那他未來的收入就不會有那么高。
也就是說,可測量的成績很重要,但是敢報名校的野心也很重要。
巴拉巴西說,這里所謂的野心,就是“你認為你屬于哪兒”。你認為你屬于哈佛,而且成績又夠,那不管哈佛錄不錄取你,你將來都能取得哈佛畢業(yè)生那樣的成就。這個野心可不能是被父母逼著報哈佛。你得切實相信,你跟那些高手是一路人,才行。
看到上面這段文字,我有一點不一樣的理解,先說我的結論:當你做了一件很牛的事,讓周圍人認為你是高手,同時你也這樣認為,你就會變得像高手一樣思考、選擇和行動,在正反饋作用下,你可能距離高手越來越近,雖然未必成為真正的高手,但一定會成為更好的自己。
注:初始條件“很牛的事”可以有很多種,未必是一個事件,比如每天堅持閱讀打卡,堅持寫作,堅持健身等,當時間足夠長,你就可以為自己營造一個周圍人認為你很牛的“舞臺”,我的經(jīng)歷讓我感受到這個“舞臺”擁有多大的力量。
先來說說我的故事,從小到大給自己定位是:一只努力的蝸牛,每天學習到深夜,考試成績在不溫不火中穩(wěn)步提升,但是距離上名校距離遙遠,高考沒有改變我的生活,進入了一個很普通的大學,真正改變我人生的應該是考研,經(jīng)過兩年努力考入了北京大學。真正神奇的事情發(fā)生在我要考入北大之后,讓我體驗到環(huán)境對人的正反饋作用有多大。
考入北大后,我還是我,還是那只努力的蝸牛,其實沒有任何本質改變,但曾經(jīng)的同學和親戚朋友似乎感覺你已經(jīng)不是當初的你了,貼上北大的標簽后,他們會認為你應該這樣,應該那樣,漸漸的,你也會認為自己應該喜歡看書,應該享受學習,應該足夠聰明,同時學校的學習氛圍也真的是太好了,漸漸的,我都感覺自己和以前不一樣了,喜歡去圖書館看書,喜歡和他人交流思考,這個“舞臺”漸漸影響了我的選擇,行為和思考方式,我希望我的行為更配得上這個標簽。
工作中我依然保持閱讀,還不定期組織分享,將我的思考以公開演講的方式分享給其他同事,同事也會感覺我不愧是北大出來,再一次形成了一個正反饋,漸漸又養(yǎng)成了寫作的習慣,將自己的思考與更多朋友分享和交流,堅持寫作1年,寫了20多萬字,周圍的朋友又會感覺我不愧是北大出來的,正反饋再次形成。如果做一個切片,現(xiàn)在我的思考模式和讀研之前的我確實有了很大的不同,我的個人感覺是,讀研期間除了專業(yè)知識外其實沒有學到很多,但是真的因為這個“舞臺”的正反饋作用太好,讓我確立了一個終生學習的目標,并且認為這個目標理所應該,所以我才成為了現(xiàn)在的自己。
珍惜生活中鼓勵你并且與你一樣努力的朋友,他們既是一面鏡子督促你前行,也是你“舞臺”的最好觀眾,成長之路并不容易,畢竟學習是反人性的,找到盟友不易,請珍惜他們。工作中結識了一個這樣的朋友,工作后依然持續(xù)學習,而且非常幸運地是他的閱讀方向和我完全不同,他更喜歡閱讀人文,歷史之類的圖書,所以我們交流分享時會發(fā)現(xiàn)看問題有很多不同的視角,而且我們會彼此鼓勵,我們的對話經(jīng)常是我吹捧他很牛,他吹捧我很厲害,我們都在這中互相鼓勵中變得更加自律,特別喜歡某健身APP中的slogan:自律給我自由,而且自律會提高自我評價,因為高手們都很自律,我們跟他們是一路人。
現(xiàn)在隔天6點起床騎自行車到公司閱讀寫作,借用科比的經(jīng)典句式,你知道北京12月早晨6點鐘的樣子嗎?天還沒亮,人很少,還挺冷。不知道自己會不會成功,但是感覺自己還算自律,相信自己也可以成為高手,相信時間的力量,相信堅持下去一切都會變得更好。
時間過得真快,一轉眼,從國企跳槽進入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已將近半年,因為全新的生活節(jié)奏需要適應,這段時間沒有寫文章,經(jīng)歷了轉型的迷茫,惡補專業(yè)知識,重拾信心,工作中發(fā)現(xiàn)了盟友,找到了目標。不得不說,生活相比于國企安逸的早8:30晚5:30辛苦太多,但是焦慮感淡化了,感覺每天自己都能學到新東西,非常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