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453年,被西方稱為“上帝之鞭”的匈奴王阿提拉在宮中暴卒。阿提拉的遺體被放入由金,銀,鐵制作的三重棺內,棺槨之中放入一些對阿提拉具有特殊意義的戰利品。他的兒子們將棺槨埋在泰剎河的河床下,然后將埋棺的人全部殺死,以確保永遠阿提拉的棺槨永遠不會被發現…..
454年,因與匈奴決裂而失勢的埃裘斯被皇帝瓦倫丁尼安三世在宮中用劍親手刺死,而8個月之后,瓦倫丁尼安又被埃裘斯的兩個親信在閱兵時刺殺。
隨后,汪達爾國王蓋塞里克又以替自己兒子未來的岳父復仇為名,于455年從迦太基出兵攻陷了羅馬,羅馬世界一片大亂。
被稱為“最后一個羅馬人”的埃裘斯和瓦倫丁尼安三世的去世其實本來已經足以標志西羅馬帝國的終結,但是因為皇位還在名義上維持著,所以歷史上將帝國的正式滅亡定在476年。
而阿提拉的倉猝離世在他身后留下了巨大的權力真空,幾個兒子在安葬了父親后,馬上進入瓜分帝國的內戰中,從前的蠻族屬民見時機成熟乘機起來造反。龐大匈奴帝國很快進入了瓦解和崩潰的局面。
阿提拉的長子艾拉克主張由他絕對控制與繼承阿提拉帝國,但是2個弟弟鄧吉澤克、厄爾納克卻堅決不同意,他們聲稱王權要由主體部落決定。
就在阿提拉的兒子們為了個人利益紛爭吵鬧中,曾是阿提拉得力助手的格皮德王阿爾達里克看準時機,在他眼中,阿提拉是個英雄不假,但是他的幾個兒子卻遠遠不如其父。與這樣的新主人合作,不如自己當家做主人。阿爾達里克迅速與東哥德人、赫盧利人、魯基人、斯基里人、蘇維比人等等這些曾經被阿提拉征服的部族聯盟,快速集結部眾聯合反抗匈奴人。涅德戰役打響了!
西元454年,匈奴人和手下的蠻族人在現在東歐潘諾尼亞的涅德河畔進行了一場決定匈奴人命運的大戰,這就是西方歷史上著名的涅德大混戰。
在殘酷的廝殺中,最有希望繼承阿提拉事業的長子艾拉克被刺殺陣亡,3萬多匈奴戰士被殺,匈奴人的精華損失殆盡,自此一蹶不振。
復興無望
大戰之后,一部分匈奴余眾在阿提拉的幼子厄爾納克率領下逃回多瑙河下游,統治保加利亞 ,另一部分則進入羅馬帝國,主要活動于巴爾干半島。
阿提拉的另一個兒子鄧吉澤克看到哥哥和弟弟都不能成氣候,于是下定決心要創造跟父親一樣的輝煌。他企圖重新統一匈奴余部并且恢復阿提拉時代的霸權。為此他親率大軍入侵多瑙河,與東哥德人展開大戰,但事與人違,第一次大戰就讓他吃了個敗仗。
西元468年,鄧吉澤克重新集結兵力,轉道攻打東羅馬帝國,但此時匈奴人早已不是“上帝之鞭”阿提拉時期的狂戰士,新的主人并沒有給他們帶來自豪和驕傲。東羅馬帝國早就做好了戰斗準備,他們不能二次敗給匈奴,于是聯合蠻族軍隊與匈奴展開大戰。戰役打響半年之后,匈奴大敗,鄧吉澤克的首級被懸掛在君士坦丁堡,匈奴人最后的一次努力也告失敗。
此時的匈奴人已經成了末日黃花,殘余部眾不是被殺就是被當成了奴隸,而生還者經過艱難的長途跋涉回到喀爾巴阡山以東地區,部分人在此安頓下來,另一部分繼續尋找新的居住地。
此后,留在巴爾干地區的匈奴人在希望破滅之后,紛紛以雇傭軍的身份加入到東羅馬帝國中,成為東羅馬人在戰場上的先鋒軍。他們為后來致力收復失地的查士丁尼大帝滅亡汪達爾王國和東哥德王國立下了汗馬功勞。
?
昔日戰績輝煌的匈奴人雖然大勢已去,但卻仍涌現出許多能征善戰之輩,只不過這些人早已成了東羅馬人和斯拉夫人的手下之臣。東羅馬東部的大將蒙多于6世紀的成功打敗了北方新的入侵者保加爾人和斯拉夫人,并在東方與帝國的宿敵波斯保持了長期的和平,這個蒙多正是匈奴人,并且他自稱是阿提拉的后人。可惜他雖然繼承了祖先的勇敢和智慧,但無法建立起祖先的偉業。匈奴人的歷史遠遠沒有結束,直到今天仍有許多地方的人種宣稱自己是匈奴人后裔,是阿提拉的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