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懷念了一下我曾經的手寫讀書筆記,促就了此文。周圍太多人問我:你又帶孩子又上班,用什么時間讀書?那就認真地談談這事。讀書這事伴我已久,當媽后仍不離不棄,并且因為孩子的到來,拓寬了我更多的閱讀領域,遇到了更好的自己。倚仗讀書,我收獲新知、支取力量、享受平和。
緣起
回想起童年經歷來,有三個場景我記憶深刻,也是我過去、現在及未來幾十載讀書人生的基礎。
場景一:我原生家庭老房子的小閨房內,燈光被我打得很暗,以躲避母親的早睡監督。而我在不明亮的燈光下,坐在溫暖的被窩里,反反復復地翻開那些童話故事。《青鳥》這個故事是當時小小的我最喜愛的,現在成了我一生的甜蜜追憶。當時其實不是很理解故事背后的幸福哲理,但卻在我心中烙下了一個印。歲月沉淀后,它仍在。
場景二:小學二年級的時候,語文課開始要寫作文了。老師要求家長給孩子買作文書。我回家把這事告訴了父母。當時我家應該是”收入不多,開銷很大“的局面。但是當時我的母親,特地跟著父去了省城給我買書。我估摸著買個2、3本差不多了。結果,回來的時候,他們給我帶回來了一摞書!沒錯,一摞,有20多本各種作文書。我當時就被震撼了,我心想原來父母這么舍得為我的學習和讀書支出。后來在汪培珽《喂故事書長大的孩子》一書里,她有提到:要用在能力范圍,用自己都意想不到的預算給孩子買書。我非常贊同,以受益孩子的立場。
場景三:后來語文課真的開始寫作文了,我從來沒有在這件事情上被羈絆過。小學的時候,我還很迷茫:為什么有的同學會寫不出作文呢?不就是把心里怎么想的,怎么寫出來嘛。大一些知道了,得益于那一摞作文書和很多童話書,這些輸入奠定了我的輸出。于是,體會甜頭后,我與讀書,一路緊密相擁。
彼此
在我眼中,讀書是彼,筆記是此。彼此之間,相互成就。所讀之書,皆成性格;所做筆記,終為積累。
我做讀書筆記這件事情,大約可以追溯到初中時代,手寫摘抄、剪報粘合,大小筆記本無數。筆記形式多樣:有專書專作筆記、同類型不同多書之間的橫向比較、不熟知的成語或典故或理論、寫入我心的美文美句摘錄、而有的甚至僅僅是記下了不認識的字。部分因為搬家遺失了,而更多的筆記內容也會隨著時間遺忘。有人說:白搭。
絕非如此。這份積累和沉淀一定在你心中某處靜而待之。一日觸及,必定促使你更多一點的靈光一現。而這點星星之火,必有燎原之勢。三毛說:“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看過的書籍都成了過眼煙云,不復記憶,其實他們仍是潛在的。在氣質里,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而現在,我的讀書筆記開始進階到了印象筆記。這座巨大的寶藏激發了我無數次感慨,它可以掃描文檔、添加標簽、便捷搜索。數年之后,這里必將成為我的龐大個人筆記庫,形成個人知識體系,更會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叩問
試問一下,你有多久沒有認真讀完一本書了?
理一理思路,是真的沒有時間嗎?還是在追劇、刷朋友圈?
這兩日人民日報有一篇關于讀書的文,有一句話頗有道理:“讀一本書和讀十萬字不同,一本書是一個系統的、完整的、深化的體系,它本身就是一座黃金屋。而那些零散的文字碎片,是一對沒法壘在一起的金子,看起來很美,卻很難促使你深入思考,幫你構建完善的思維。”
讀書當然沒有追劇省力。因為閱讀,說到底是一種精神勞動,需要配合思考、需要花費心力。在《如何閱讀一本書里》對閱讀是這么界定的:“真正的閱讀是通過獨自死磕文字,讓理解力逐漸變強而達到自我提升的過程。 ”追劇時,為什么會聚精會神?遇到難讀的書,精神有時會游離?因為大腦也覺得遇到了障礙,它也開始運作起來了。別放棄,扛過去。
邂逅
2015年底,我開始參加線上的讀書社群,也開始碼字,努力輸出。以前,我獨自埋頭讀書,不分享感受,沒有人交流。誠然也是可以,但卻因為沒有一個輸出的平臺和途徑,無法倒逼我的進一步輸入。因為記錄讀書日志,逐漸影響了身邊的人,好友、家人,開始慢慢加入共讀一本書的行列,探討互動。十分欣喜,更萬分感動!
心語
今年以來,我已經閱讀書籍總計27本,撰寫讀后感或雜文15篇。
現在,每天與書本會面的時間,應該是我在繁忙生活中給自己的犒賞:身體在此,靈魂遠行。讀書時間如下:隨身帶書,幾乎不追劇,集中時間段看手機,充分利用工作間隙、和女兒分別看自己書的時間、女兒睡后,還有早起。
讀書,大概是這個世界上門檻最低的高貴。讀史可以明智,讀詩使人靈秀,讀哲學讓人深刻,讀心理學讓人悅己,讀倫理學讓人莊重,讀邏輯使人縝密。
我沒有深刻達以上,但卻體會到長期讀書的一些好處,比如:專注力更高、邏輯更清晰、下筆更有神,還有對學習新事務有強烈的好奇心。
落筆最后,共享一句畢淑敏的話:“書不是胭脂,卻會使女人心顏常駐。書不是棍棒,卻會使女人鏗鏘有力。書不是羽毛,卻會使女人飛翔。書不是萬能的,卻會使女人千變萬化。”
當媽后,我成了一個完整的女人,女兒的到來促使了我的成長。而讀書伴隨我經歷這場蛻變,并終將伴我經歷未來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