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這一次找工作會這么艱難,小胖、大白和我,離職后一直都是漂泊狀態,幾家公司進進出出,求職期望一降再降,卻還是沒法求得一個可靠的安身之處。
“找工作有這么難嗎?是你自己要求太高吧?”質疑的聲音傳來,我卻無法反駁。問話人有著穩定的工作,也經歷過離職再求職。市場再糟糕,不也一樣有人找到了工作嗎?所以,找不好工作一定是你的問題。沒錯,連老媽也是這么說。
“別那么挑剔,你找了這么久也該放低要求了。不管怎么樣,先找份工作做著吧。”可是面對一家家幾乎是“三無產品”的皮包公司,還要接受薪資打折,工作量翻倍,無休止的加班甚至沒有勞保,怎么甘心呢?想到這樣的工作經歷將要寫進我的履歷,就一陣腦袋發麻。
“為什么不進一家大公司呢?比如國企,福利待遇好,工作壓力也沒那么大?!睕]錯,國企確實福利好,門檻也高,好到99%的關系戶介紹,想要外聘進去難度系數可想而知。
武漢的市場環境有那么差嗎?不過是平均加班到晚9點,回家路上領導再給你布置兩件額外任務,單休,工作日加班無調休,周末無條件輪流值班,沒有公積金,社保含在工資里或者沒有社保而已。如果你還要說,至少還在發你工資呀,不是么?哦,那確實是我要求太多了。當然,上述條件并非在每家公司都并列存在,通常會對號入座3-4個條件。
困難也是機遇,如果你能在最差的環境中求得生存,還有什么做不到的呢?上周離職的朋友也這么勸我,但兩天之后他也從新入職的某某集團離職了。新公司走一遭,他開始向我吐槽新領導經常周末晚上10點多還給他布置工作任務。這位朋友說,外地也加班,比如杭州也是加班到死,但別人薪水高福利好啊,都是13薪、16薪,這樣累死也心里舒服不是?
作為一名求職者,我們想要的是一份相對公平的待遇和有基本保障的工作環境。當武漢中心區的房價飆升到3萬/平米,武大畢業的研究生朋友在漢滯留兩個月卻無法找到月薪5000的工作(后到深圳三天入職月薪15000),這個市場是否真的太不合理?
與一位萬達的行政主管閑聊,我說不明白為什么武漢80%的公司都突然變單休了。他解釋說,“企業首先求的是生存,然后才能談福利?,F在資本市場不景氣,企業只能通過裁員和減少福利來維持運轉,人少了工作內容卻沒有減少,所以加班、單休也就隨之而來?!?/p>
但是人員的頻繁流動,對公司來說是否也是一大浪費呢?縮減了員工薪資和福利,人資招聘的成本卻上升了,加上員工不斷流失帶來的工作銜接問題,是否更加得不償失?長此以往,在職員工的壓力得不到舒緩,生活幸福指數過低,也都將累積成為日后的隱患。
有位面試經理說,覺得現在的年輕人過于浮躁,總是抱著廣撒網的心態跳來跳去,不肯對意向公司做深入研究。事實上,我曾花足心思為面試精心準備,甚至為每一家做獨一無二的簡歷,卻常常是經過了初試、復試、筆試之后,HR告訴我你的作品領導滿意,但是我們這個崗位的薪酬標準只有……(遠低于招聘網站所寫)操蛋的心情油然而生。
企業領導大多喜歡用心靈雞湯教育員工任勞任怨、不求回報,甚至炫耀“我的員工給我干了十年依然只用付1500的薪水”,可曾考慮過一絲員工的心理陰影呢?付出與回報是相對的,企業教育員工吃苦耐勞,卻不想給予員工應有的回報。埋頭苦干卻付不起房貸和孩子的奶粉錢,教員工如何穩定長久?
干,可以拼命干,但請至少滿足我們薪資、平臺、經驗積累或其他需求中的一點。HR別再在面試時一遍遍詢問“如何看待加班”,作為求職者,我知道你想要怎樣的回答,可是這樣虛偽的對話真的有意義嗎?花言巧語只會給日后的工作埋下定時炸彈。我曾經歷過7×24無薪加班的實習期,現在也樂意跟耐心教導我的行業前輩一起工作到凌晨4點。加班可以,請給我一個值得拼命的理由,我會為之全力以赴。
以上內容結合身邊朋友的事例及本人的求職經歷所寫,不知你是否也在經歷類似的求職困境或者為加班所苦?或者有不一樣的看法?歡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