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xué)》海講09:官方權(quán)威都說人人可以明明德你還不信
原文:
康誥曰:“克明德。”
大甲曰:“顧是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釋義:
《康誥》(《尚書》中的一篇文章)里說:人人都能夠彰顯光明德性。
《大甲》(即《太甲》,也是《尚書》中的一篇文章)里說:我眼里只有上天賦予我的光榮使命。
《帝典》(《尚書》中的一篇文章)里說:人能夠彰顯光明俊美的德性。
綜上所述,不用多說,一切已自然明了。
海講:
從這一段開始,《大學(xué)》發(fā)生了很大變化,《禮記》中《大學(xué)》原文這一段在后面,而朱熹修訂的《大學(xué)》版本則把原文引用詩經(jīng)內(nèi)容的一大段移到了后面,這一段提前了。
據(jù)朱熹《大學(xué)章句集注》的解釋是,真正的原文經(jīng)過歷代人的抄寫本就有錯漏,最主要是原文整篇不通順,有些層次混亂。內(nèi)容條理不是很通透,語句順序也有些不順暢,他就“依其意而改之”,這個“依其意”,一是依原文曾子的字面意思,二是依自己對原文理解后進行調(diào)整的意思。
這個問題,千百年來文人墨客爭執(zhí)不下,有人認為對于經(jīng)典要“述而不作”,不能擅自改編,如果誰讀不通、讀不懂,就自己改一下,那經(jīng)典早晚還不被被改的面目全非?這其中,以王陽明的反對聲最為強烈。另也有人認為,原文本就不詳,再加上時代環(huán)境原因,表述不清的,后人在不是原意的前提下把字面改通順,更有利于學(xué)習(xí)傳承,如果人人都看不懂,看不通,豈不更糟!
無關(guān)外界評說,歷史辯證百年,仍將繼續(xù),不可能有最終定論,這也是關(guān)于《大學(xué)》魅力的一部分。我再強調(diào)一遍:我的本次《大學(xué)》海講,主要是依據(jù)朱熹版本進行的。所以,我就按朱熹的原文來。
朱熹是理學(xué)哲人,他還是極為客觀的,王陽明非常不服朱熹的這個行為,在創(chuàng)立《王陽明心學(xué)》時,還多次多處引用原文來駁斥朱熹,因為他是心學(xué),非理學(xué),他特別強調(diào)“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的“致良知”部分,他說這個不是先后順序因果關(guān)系,這個可以同時存在,同時修行,這個才是《禮記》中原文曾子的意思,包括對大學(xué)上升到君子圣賢人學(xué)問的解釋等。
朱熹認為前面部分是孔子自己的話,是總綱和總敘。總綱有三: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總敘有八: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后面就是曾子自己寫的了,所有內(nèi)容就是來解釋三綱八目的,前面是老師提出的戰(zhàn)略思想,后面是學(xué)生做出的實施策略方法。這樣看上去更通順,邏輯性更強。
解釋實施方法之前,先引用了《尚書》里三篇文章的內(nèi)容,說:你看,圣人書里都是這樣說的,人能夠彰顯光明正大的美好德性,不是我說的,古之圣賢大德都這么說,所以我們應(yīng)該有充分的自信和信心,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們相信,堅信,就一定可以恢復(fù)到人本來的、本有的、本源的智慧本性。
佛家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人人都有如來佛祖一樣的智慧德能,只是我們被塵世間名聞利養(yǎng)腐蝕了,奉勸我們?nèi)ス饷餍迯?fù),回歸本性。
孟子曰:人人皆可成堯舜。人人都可以成為堯舜一樣的人,堯舜是什么樣的人?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五倫八德做到極致的人,慈悲善良仁愛治國,國富民強的人。
《尚書》就是一部歷史文獻,記載夏、商、周,以及更早堯、舜、禹時代政治國情的書,引用官方權(quán)威說法,一切自然明了,無需贅述,人們應(yīng)該更加堅信深信:只要你愿意,人人皆可“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
康誥,是西周康王下達的誥詔命令,非常斬釘截鐵的對國人演講說:把你們光明正大的德性給我發(fā)揮出來!
大甲,就是太甲,商朝的太子,年幼無知荒淫無度,被伊尹宰相(廚祖)給貶外流放了,后來幡然醒悟,懺悔改正,他說了這么一句話:我現(xiàn)在滿眼所看到的都是上天賦予我的光明正德,我要牢記我的使命。
帝典,是堯帝的個人傳記,堯帝沒有自私自利的把天下傳給自己兒孫,而是尋找天下有德行有能力的人來繼承,最后找到了大孝子舜,就把王位傳給了非親非故的舜,開啟了以孝治國的偉大歷史篇章。他自己感嘆說:人呢,只要放下私欲,克制住貪嗔癡,就能彰顯出光明神圣的自性德行。
要相信物有本末,事有始終,治國平天下的末終,要做好齊家修身的本始,而修身的光明德性是一定可以證得的,信心最重要。沒有信心,行動哪有力量,心定方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