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5:許多寶寶對于父母或者長期與其相處的祖輩、保姆都會存有依戀,如何判斷這種依戀是否太過了?如果寶寶對于某些親密的人過分依戀,對于其心理成長會有什么負面影響呢?
A:寶寶的依戀對象并不是唯一的。寶寶對祖輩、保姆存在某種程度的依戀并不是什么問題,關鍵是寶寶與父母之間有沒有建立起依戀關系。如果寶寶和父母建立起依戀關系,而同時也與祖輩、保姆有比較好的依戀,這是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的。如果只是和祖輩或者保姆等其他人建立了依戀關系,而沒有和父母建立起依戀關系,這會導致親子關系生疏,心理產生距離感和隔閡感,等到父母行使監護義務時,親子的不和諧就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了。
案例一:一位年輕的媽媽因為患抑郁癥前來做心理咨詢調整。她本來家庭很和睦,丈夫很愛自己、公公婆婆也很疼愛自己,孩子出生后一直是公公、婆婆照看,即使是坐月子,晚上都是婆婆照看,孩子餓了,就抱過來喂一下,自己不用為照看孩子費心,很早就上班了,同事們都很羨慕自己。但慢慢地自己發現孩子跟爺爺奶奶特別親,跟媽媽總是像隔了一層什么似的。有時候帶孩子去超市買東西,因為平時跟孩子在一起時間少,總想補償她一些什么,想給孩子買吃的玩的,可是孩子什么也不要,而是回家向爺爺奶奶要,這讓她這個當媽媽的很傷心,晚上帶著寶寶回家去,可是等到睡覺的時候,孩子說想爺爺奶奶了,(孩子每天都跟爺爺奶奶睡覺)。媽媽說,那你回去媽媽也很想你啊,孩子說,那你看我的照片吧,媽媽無語了,本來孩子應該是和媽媽最親的,可是現在呢,媽媽成了一個外來人,當媽的怎能不傷心,怎能不難過呢?由此感覺是婆婆搶走了自己的孩子,與婆婆的關系也越來越不好。
案例二:丁丁,男,16歲,叛逆、厭學,在家里父母管不著,動不動就向父母發火。他小時候父母因為工作忙,跟隨鄉下的爺爺奶奶長大,一直到中學才回到城市父母的身邊生活。雖然很不適應,和同伴相比感覺自己很多方面不夠好,但也很高興,終于和父母在一起了。但沒想到自己很多方面父母都要約束,認為自己這里不好,那里做得不對,認為自己之所以這樣,還不都是因為這么多年他們拋棄自己導致,感覺父母根本沒有資格這樣指責自己。
Q6:如果寶寶把對人的依戀轉移到了物件上,如玩具等,這發展下去是否會讓寶寶出現扭曲的戀物癖?我們該如何正確看待這個問題?又能采取什么樣的應對呢?
A:如果親子依戀缺失,或原來形成的安全感消失,或者根本沒有建立其安全感,寶寶會本能地從其他的人或物品中,建立新的安全感。在對她來說紛繁而混沌的環境里,她遇到了什么就會選擇什么。當然寶寶也會把這種依戀轉移到玩具等其他物件上,形成戀物,但并不一定都發展成扭曲的戀物癖。對于這種情況,我們要認識到孩子這種行為背后的動機所在,然后及時修復、重建親子依戀,如果孩子在后來能夠重建親子依戀,就不會發展成為戀物癖,他對某物的依戀,要么會慢慢淡化消失,要么僅僅發展成為個人愛好而已,如長大后特別喜歡玩具熊。
“ 戀物”本身不會對孩子的成長有消極影響,而是“戀物”的源頭——安全感的缺損才是父母要認真對待的。當你的孩子突然對一件物品產生了特別的興趣,甚至須臾不可分離,這個時候父母應注意兩個方面:
(1)要把對孩子“戀物”的煩惱轉化為生活的樂趣,并以此為親近了解孩子習性的契機,讓孩子與家庭成員之間建立穩定的依戀關系;
(2)重新審視自己和孩子的關系,尋找安全感缺失的原因,及時修補,問題自然迎刃而解了。
Q7: 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會不會比雙親家庭存在更多的親子依戀缺失問題,如果他們到了學齡時,以師生關系的依戀來補償親子依戀的缺失,這對于孩子的心理發展會有什么影響嗎?這與師生戀有沒有什么聯系?對于單親家庭的孩子,我們應該如何正確對待其親子依戀缺失?
A:單親家庭里長大的孩子,會存在有一定的親人依戀缺失。到了學齡時,良好師生關系的依戀補償,對孩子有良性影響。這與師生戀沒有多大聯系,師生戀的原因,主要是與自己父母親依戀關系的一個延續和補償。對于單親和雙親問題,如果雙親家庭里存在著關系不睦,意見不一致等問題,對比起來,單親家庭中親子依戀關系建立得更牢固,更有利于讓孩子長大后在情感中表現得穩定持久。再則多人關愛的家庭里,建立了多重依戀關系,寶寶長大后,人際情感反而顯得不夠專一,挑三揀四,喜歡追求完美。
親子依戀關系,多則不專,少則穩定。親子依戀總是有所缺失的,所以,對于單親,我們沒有必要一定要區別于雙親的孩子,去強調他的缺失。和雙親的孩子一樣去對待,他們也就不會去關注自己親子依戀的缺失,也就不會去傷感憤怒命運對他的不公,這樣,單親與雙親只是社會家庭的一種常態形式,單親的孩子也就沒有所謂的單親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