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這篇文章被發(fā)布出來時,高考已經(jīng)結束幾天了。
過去幾天里,從各大公眾號開始為考生加油算起,到全國各地高考作文題出爐,再到江蘇卷高考數(shù)學試題上熱搜,我雖不在高考的考場上正襟危坐,卻似乎陪著高三黨一起經(jīng)歷了2017年高考。
這期間,高考帶給我不少思想上的沖擊與震撼,我不得不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下我的想法。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2017年全國卷I的高考作文。
自各地高考作文發(fā)布后,無論是我高中班級qq群,還是我的大學班級qq群,全部都在討論全國卷I的語文作文。我們都是跳進了去年“打一巴掌”漫畫式命題的坑的人,自然也對今年的作文題尤為感興趣。在仔細閱讀今年命題后,我們倒覺得下筆容易,這不是因為我們上了大學后知識有了多大長進,而是因為我們是那幾個關鍵詞對應實物的直接體驗者。
2016年高考之前,通過電視、網(wǎng)絡、課本、老師印發(fā)資料等途徑,我每天都可以接受到五大發(fā)展理念、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等無數(shù)理論的熏陶,我甚至可以準確地理解與背誦每一個名詞背后的含義或是舉例證明我的觀點。然而,這些不過是存在于我的思維所構建出來的虛擬世界里,它們很空,離我很遠。
我無法深切地體會到移動支付帶給我的方便,也無法體驗到一天到晚掃碼騎共享單車也不用花一分錢的愉悅,更無法理解高鐵到底給城市間的交通貢獻了多少。
這是大城市與小縣城的差距,也是學生教育資源的差距。
曾經(jīng)有無數(shù)次,我都聽老師講過大城市如何的好,教育資源有多么的豐富,但我內(nèi)心里并不認為我比大城市里的孩子在教育上少了什么,不過也就是吃喝玩樂的場所沒有他們多嘛。我可以從網(wǎng)絡上獲知每個名詞解釋,用我的思維去構建現(xiàn)實中真實存在而我無法體會的實物,這對于應付高考來說,足足夠了。可這次,我深切的體會到這種教育差距不是停留在對某一名詞的解釋力上,而是每一個新概念背后實際生活應用所帶給人的感受與體驗。
今年的高考作文,我相信,大城市的高三黨們寫起來會更容易,盡管他們忙碌在高三的學習生活中,但他們或多或少看見過甚至體驗過那幾個關鍵詞對應的實物,對于他們來說,文字不是只停留在紙上,而是活躍在生活中。
我不禁想起老師曾舉過的例子,同等分數(shù)在某省上不了清華、北大,而在北京市卻可以妥妥的考上。我個人認為,就個人真正素質(zhì)與能力而言,這沒有什么不公平的,因為的確兩個不同省市的孩子在認知與接觸的事物上,差距是存在的。這種差距,不是說學科知識范圍的大小,而是生活環(huán)境在潛移默化中帶來的效果。可是,這些不同的教育資源對于同樣是從媽媽肚子里出生的孩子來說,是不是應該重新考慮“公平”二字呢?
想到這里,我不禁為那些正在山區(qū)里埋頭奮斗的孩子捏了一把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