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魏晉簡介
魏晉時期指什么?
魏晉時期,指東漢瓦解后,三國到兩晉的時期。
與漢朝的敦實厚重、三國的慷慨激蕩、唐朝的盛大開放、宋朝的清麗婉約不同,魏晉人物以率性不羈、曠達玄遠著稱。這是當時整個社會的精神時尚和審美追求,魏晉也因此而成為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后和爭議最大的時代。
魏晉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由曹魏政權把持朝政,代表人物有:曹操、曹植、阮籍、嵇康等。
第二階段,皇位為司馬氏所奪,改朝為晉(西晉),代表人物有:司馬炎、王導、王衍等。
第三階段,八王之亂后,西晉為北方諸民族所滅,司馬睿于建康稱帝,史稱東晉,代表人物有:謝安、謝玄等。
魏晉時期三大特征
1. 大分裂。中國歷史上最漫長的分裂時期,前后達三百年之久。
2. 皇權衰退,門閥士族把持權柄。
3. 老莊玄學盛行。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甚至喊出了“非湯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口號。
二、曹魏政權
海邊的曹孟德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瞞,出生在一個復姓夏侯的家庭。父親夏侯嵩投靠當權宦官曹騰做了養子,舉家皆改姓為曹。這成了曹操一生最大的污點。
當年袁紹誅殺宦官,曹操也參與其中,曾有清流大臣質問曹操:“阿瞞啊,你本是宦官養子之后,有什么資格參加我們這樣高尚而偉大的行動?”
曹操徐徐道:“干君何事?”
四字道盡曹孟德心中苦味,縱有美譽“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又能如何?
遼地平定。秋九月,曹操凱旋。他特意走了一趟河北昌黎,登上附近的碣石山,眺望大海,蒼茫如幕。
面對遼闊的大海,迎著潮濕的海風,人們總會結合自己的人生境遇而遐思萬千。曹孟德也不例外。在人生的秋天,他在極目遠望時,寫下那首淡然而又百味雜陳的《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對于曹操來說,觀海天之遼闊,感宇宙之無極,想人生之微茫。生命至此,誰能不動情?
難怪有人說,所謂“建安風骨”,孟德一人之風骨而已。魏晉開篇在這樣一個浪漫的統治者身上,后面的故事有多精彩可想而知。
帝王亦名士
在曹操死后,曹丕代漢而建魏,并采納尚書陳群的意見,建立了“九品中正制”。曹丕的才情雖不及父親和弟弟,卻也有著異于常人的風范。
據《世說新語》記載,“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文采斐然,深受曹丕喜愛。
在他死后,曹丕大為悲傷,親臨靈堂,對身邊大臣說:“王粲在時,喜歡聽驢鳴,你們可以各學一聲驢鳴,為他送行。”
一時間,靈堂上響起了此起彼伏的驢鳴,就連曹丕本人也在其中。
七步成詩的曹植
曹丕和曹植兄弟倆,各自遺傳了父親一半的特質,曹丕狠辣有政治天賦,曹植稟賦中透著一股詩意,更受父親的偏愛。可終究是曹丕奪了皇位,這時曹植是否能夠保命,全在兄長一念之間。
《世說新語》中記載,曹丕奪得皇位后,曾讓曹植七步中作詩,如果作不出,就要殺了他。曹植聽了,當即便念出一首: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聽罷曹植所作的詩,曹丕到底還是動了些許惻隱之心,放過了弟弟。
高貴鄉公之死
曹魏政權,自曹丕之后傳給了曹叡,曹叡之后傳到了曹芳。此時,日漸老去的司馬懿,被曹氏一族邊緣化了。但他不甘心,于晚年發動“高平陵之變”,完全掌握住了魏國的實權,曹家皇帝成了司馬家的傀儡。
多年后,魏帝曹髦年輕氣盛,不堪被司馬昭遙控和凌辱,竟召來三位大臣,意圖誅殺司馬昭。
一個悶熱的早晨,曹髦義無反顧地揮劍登上了輦車。這一去,無疑是以卵擊石,雖一路上司馬昭的手下忌憚于曹髦皇帝的身份,不敢下手,但最終,他還是被心狠手辣的賈充派人一戈刺穿了,當場斃命!
三、司馬政權
發現司馬炎
經過高貴鄉公一役后,曹家算是氣數盡了。
在司馬家滅了蜀國以后,魏元帝曹奐干脆就把皇位禪讓給了司馬炎,因此,司馬炎成了晉的開國皇帝。不久后,他又滅了吳國,正式終結了三國時代。
關于司馬炎的性格,有兩個典型的故事:
司馬炎與諸葛靚是小時候的玩伴,無奈一個成了皇帝,一個成了亡國叛臣之后。在一次宴會上,司馬炎喝高了,對諸葛靚說,“你還記得小時候一起玩的事情嗎?”此時,諸葛靚早已淚流滿面,狠狠地說,“我不能學豫讓那樣吞炭漆身,矢志報仇,已經覺得對不起列祖列宗,你還用這話激我!”司馬炎聽后非常慚愧,閉門幾日不出。
另一次,司馬炎到女婿王濟家串門,看見大廳里,排列兩廂的婢女上百人,一個個都穿著綾羅綢緞。飯桌上的器皿,也都是珍貴的琉璃杯。這排場比向來勤儉的司馬炎,不知奢侈多少倍?隨后,上了一道烤乳豬,皇帝吃了一口,頓覺鮮美異常,和自己從前吃過的不一樣,就問王濟,王濟輕輕地回答:“這些小豬在被蒸前,都是用人奶喂養的。”司馬炎聽后,未等宴席結束,便提前告辭了。
司馬炎這個人優點多多,別人夸他“仁以厚下,儉以足用”,一點兒都不過分!
傻皇帝司馬衷的深情
司馬炎死后,他的二兒子司馬衷繼位了。這位皇帝的智商,著實讓人捏了把冷汗。“何不食肉糜”這個典故,就是從司馬衷那里來的。
饑荒之年,餓死了許多人,這事傳到司馬衷耳朵里,他反倒覺得奇怪,“都餓死了?不會吧!沒有糧食,為什么不喝肉粥呢?”
司馬衷雖傻,卻是個極重感情的人。八王之亂中,嵇紹以血肉之軀,掩護司馬衷逃跑,在敵人的亂刀砍殺之下,司馬衷大聲道:“嵇紹是我的大臣,他是‘竹林七賢’嵇康先生的兒子,請你們不要傷害他……”士兵回答:“我們得到的命令是,除了皇帝之外,格殺勿論!”就這樣,嵇紹死在了司馬衷跟前。
后來,司馬衷被劫持到了鄴城,侍從要給他洗衣服,他說:“這上面有嵇紹的血,請不要洗!”
不見長安
八王之亂后,西北部少數民族趁虛而入,西晉就此滅亡。司馬睿在建康稱帝,史稱東晉。
一日,司馬睿膝頭抱著年僅幾歲的司馬紹,恰逢有人從長安來,司馬睿就問長安和洛陽一帶的消息,想起中原淪陷,不覺間淚流滿面。司馬睿問兒子,“你覺得我們離長安遠,還是離太陽遠?”司馬紹答道:“當然是太陽離我們遠,我只知道有人從長安來,卻沒聽說有人從太陽來。”
司馬睿聽了非常高興,覺得兒子很聰明。隔天,司馬睿把這件事情說給大臣們聽,又問了司馬紹同樣的問題。可這時,司馬紹卻說,“太陽近!”正當群臣詫異之時,他徐徐說道,“我抬頭就能看到太陽,卻看不到長安!”
語畢,在座一些從北方南渡而來的老臣,不禁想起悠悠往事,潸然淚下。
四、竹林七賢
何謂竹林七賢?
竹林會集,主要活動時間在嘉平年間。此時司馬懿發動了“高平陵之變”,魏國朝野重新洗牌,時局異常混亂。
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咸、向秀、王戎,卻在機緣巧合之下,碰到了一起,他們嘯聚竹林(今河南焦作云臺山地區),索琴飲酒,縱情不羈,口言老莊,心懷玄遠,以老莊之道慰藉當世情懷。
相視一“嘯”
嘯,一種歌吟方式,不承擔切實的內容,不遵守既定的格式,只隨心所欲地吐露出一派風致,一腔心曲,魏晉時期多有名士之嘯。史上記載,阮籍善嘯,百步之外,都能清楚地聽到。
相傳,阮籍曾在蘇門山遇到隱士孫登,和他談論上古玄遠之道、修身養性之術,孫登寂然無語,只是呆呆地看著阮籍。后來,阮籍不再說話,也與那人對視。良久,阮籍忽有所悟,長嘯了一聲,興盡而返。行至半山腰,忽聞山上傳來一聲長嘯,如鸞鳳之音,響徹山林,回頭望去,那嘯者正是孫登。后,阮籍寫下《大人先生傳》。
金蘭之交
山濤,字巨源,河內懷縣人。
因在山陽為官,結識了嵇康、阮籍,三人結金蘭之好,并入竹林,老在一塊兒喝酒。
可是,山濤的妻子韓氏心里卻犯嘀咕:幾個大男人,這樣走得也太近了吧?一天,韓氏便以此事問山濤:“我想偷偷看一下,這兩個你整天夸獎的人行嗎?”山濤大笑:“有何不可?”
適逢嵇康和阮籍乘車前來拜訪山濤,到了晚上,韓氏透過墻上的小洞窺視嵇、阮二人,頓時被迷住了,只見嵇康身高八尺,如玉樹臨風;阮籍松顏鶴相,頗有得道仙人的氣質。
轉天,山濤問老婆感想。韓氏說:“我覺得,你的容止與才華,比不上他們倆;之所以跟他們成為朋友,靠的是你的見識和雅量。”
山濤笑答:“正是此話,他們二人也常說我在這方面超過他們!”
知夫者,妻也。
嵇康與山濤絕交?!
嵇康是曹家女婿,十分鄙視司馬家的做事風格,因此對司馬家采取徹底不合作的態度。同為竹林七賢的山濤想要推薦嵇康做官,他卻寫下了著名的《與山巨源絕交書》以明志。
嵇康藉由 “非湯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一句,矛頭暗指司馬家。這件事傳遍了魏國名士圈子。
其實,嵇康與山濤并非真的絕交,后來嵇康因呂安事件被捕,兒子嵇紹去探望父親,嵇康說:“不要害怕!我死之后,有山濤叔叔在,你就不會成為孤兒!”父親被殺之后,嵇紹果然在山濤的撫養下長大,并被薦舉為官。
王戎曾說:“與嵇康交往二十年,未見其喜怒。”可以說,嵇康這份雅量,一直保持到了臨刑那一刻。傳說當日,嵇康被押上刑場,索琴彈了一首《廣陵散》,不動聲色,從容赴死。
此刻,在殺與不殺之間,司馬昭還是猶豫的。畢竟嵇康是名士中的旗幟性人物,殺其人寒士心的事他必須考慮。但當洛陽的三千名太學生為嵇康求情,愿意拜其為師時,司馬昭還是下了最后的決心。
于是,刀落了,升起的是光輝,照亮了后世千萬名士的情懷。嵇康去了,留給我們一個瀟灑的背影……
遠遠的,依稀聽見嵇康說道:“袁孝尼嘗請學此散,吾靳固不與,《廣陵散》于今絕矣!”(哎,可惜了當初沒有教給袁孝尼,現在《廣陵散》要失傳了。)
劉伶嗜酒留其名
李白詩云: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這句詩說的是他自己,更是在說劉伶。
劉伶愛酒,數竹林七賢第一,“三十年”專注只做喝酒這一件事。據說,劉伶喝酒喝得很兇,他常乘鹿車,攜一壺酒,使人帶著鋤頭跟在身邊,說:“死便埋我!”
劉伶縱酒放達,常脫衣裸形于屋中,有一次,別人看見了,故意諷刺他,卻被劉伶反懟了回去:“我以天地為房屋,以房屋為衣褲,你們為什么跑到我的褲子里來了?”
小阮的故事
阮咸是阮籍哥哥的兒子,在竹林七賢中,酒量排在劉伶和阮籍后面,位列第三。
愛喝酒的同時,他也是知名的音樂家,為我們留下了由琵琶改造的樂器——“阮”。而在這兒,將為你著重講述的,是一個源自于他的成語:
按照魏晉風俗,七月初七,要在庭院中晾東西,這實際上是各家炫富的機會。其他各家晾的盡是綾羅,而阮咸卻在院子里晾了個粗布褲衩,別人問他,阮咸回答道:“未能免俗!”
當然,這里面充滿了諷刺的味道。
向秀心中的矛盾
作為“竹林七賢”之一,向秀自幼喜好老莊之學,是數一數二的莊子研究者。除了研究莊子,他另一個愛好是和嵇康一起“玩耍”。他們或是在大樹下,光著膀子打鐵;或是一個彈琴,另一個坐在草地上合掌傾聽。
在好朋友嵇康被司馬昭殺害以后,向秀經一番強烈的心理斗爭,最后還是決定到洛陽(司馬家掌權之地)當官。
在大將軍府,司馬昭接見了向秀。對于殺嵇康,司馬昭終是后悔的。在一絲愧疚中,他踞席而坐,問向秀道:“我聽說先生有箕山之志,欲隱居泉林!可為什么又出現在我面前?”向秀望著司馬昭,徐徐道:“巢父、許由自是狂狷之士,不值得去羨慕。您就說給我什么職位吧。”司馬昭大笑,繼而默然。
向秀終究不是個極端的人,他主張自然與儒教合一,認為天性即逍遙,而君臣之道也是天性之一。
王戎與妻子卿卿我我
王戎是竹林七賢中年齡最小的,瑯琊王家人,是王祥(臥冰求鯉者)的族孫。王戎后來當了官,最終以司徒之位,位列三公。
王戎跟妻子感情非常好。妻子常稱王戎為“卿”。在魏晉時,“卿”是不能隨便叫的,所以王戎就對妻子說:“一個女人家,老稱自己的丈夫為‘卿’,不合禮法,以后別這樣叫了。”王妻嬌嗔道:“親你愛你,才叫你卿;我不叫卿,誰叫你卿?!”王戎聽后默許。
嵇康、阮籍死后,某一天,王戎穿著公服,坐著專車,路過黃公酒壚。王戎回頭對車上同坐的人說:“當年我跟嵇康、阮籍曾共酣飲于此酒壚!現在嵇公去了,阮公又去了,而我又為政事羈絆。今日視此酒壚雖近,卻有山河之遠。”
五、世族王家
瑯琊王家
劉禹錫詩云: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詩中“王”“謝”原指魏晉時瑯琊王氏與陳郡謝氏。他們雖不是家族鼎盛的唯一一個,卻是魏晉最具代表性的。
王家的興旺,始于魏晉南北朝第一孝子,王祥。“臥冰求鯉”的故事被認為是中國式孝順的極致。孝是魏晉時所推崇的,雖然王祥家貧,卻因“舉孝廉”而出仕,一路官至太保,被授予公爵。
經過曹魏時的奠基,西晉時的發展,到了東晉王朝,王家官至五品以上的有161人,其中做到一品官的達15人之多,一度出現了“王(瑯琊王家)與馬(司馬家),共天下”的局面。
王家人物關系圖(局部)
東床快婿
魏晉時期,世族之間以聯姻的形式互為支持,盤根錯節。西晉時,王家、羊家、裴家、阮家就互聯姻緣;東晉時,王家、郗家、謝家等也是如此。世族的婚姻,大多是先確定對方的家族,隨后才確定具體人選的。
話說當日,太傅郗鑒在京口,遣門生帶給王導一封信,求女婿。王導說:“君往東廂房,任意選之。”
門生歸來對郗鑒說:“王家諸位公子郎確實都不錯,聽說來選女婿,一個個都挺矜持的,只有一個哥們兒坦腹東床,好像沒聽到這回事兒一樣。”
郗公說:“就是他了!”
你道那人是誰?正是鼎鼎大名的王羲之!
這個故事后來演變為成語“東床快婿”,用來形容為人豁達,才能出眾的女婿。
“雪夜訪戴”的王徽之
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的兒子,生性放曠自由,最具魏晉名士風度。
冬日傍晚,王徽之坐在庭院中,遙望暮色中大雪紛飛的世界,一陣欣喜,忽然想起了老朋友戴逵。徽之心血來潮,命侍從備船,當即要去拜訪。經過一夜行船,黎明時分,王徽之終于看到戴逵的住處。可在戴逵宅前,他將拍門之時,居然出人意料地收了手。還沒有見到朋友,他便轉身上船,原路而返。
后來有人問他原因,他回答道:“我本是乘興去的,興盡了便返回,何必一定要見到戴安道?”
在另一個故事中,王徽之放曠,遭遇到他人雅量的正面交鋒,故事就變得更有趣了。
在會稽山陰,王徽之曾去拜訪郗恢。去時,郗恢還在里屋小睡。王徽之便在廳里等了一會兒,一眼瞥見郗恢那張珍稀的西域地毯,于是問郗恢的手下:“阿乞(郗恢)從哪兒得到此物?”
還沒等手下回答,王徽之便命自己的隨從把那毛毯卷起來送回自己家了。等郗恢來到廳里,看到自己珍稀的毛毯沒了影子,便問毛毯去哪兒了。
王徽之隨口答道:“剛才有個大力士背著跑啦!”說話時,臉色自然極了。
郗恢知道十有八九是王徽之在搗鬼,竟也沒露出不高興的神態。
這是魏晉時期最典型的故事,一個人放曠,另一個人就有雅量,放曠是一種高級的表現,而雅量就是一種更高級的表現。王徽之的放曠是自然不造作,而郗恢的雅量則是魏晉士人所追求的內在涵養。
六、世族謝家
芝蘭玉樹
陳郡謝氏,魏晉時期另一個頂級門閥。在著名的“淝水之戰”中,以謝安為首的謝氏家族為晉軍大勝立下汗馬之功,奠定了陳郡謝氏為東晉以及南朝的士族地位。謝家子弟,多有出類拔萃之輩。
有一天,謝安把子侄們召集到一起,提了個問題:“為什么我總希望謝家子弟出類拔萃?”他的侄子謝玄,站起來,回答道:“就好比芝蘭玉樹,都希望能長在自己家的庭院里。”
這話雖自私,但也是人之常情,聽完謝玄的話,謝安撫掌大笑。自此以后,成語“芝蘭玉樹”即用以比喻德才兼備有出息的子弟。
謝家人物關系圖(局部)
謝安攜妓出風塵
四十歲之前,謝安隱于會稽東山,是為高臥東山。這期間,朝廷屢次召其為官,均被拒絕了,最后朝廷急了,以謝安歷年征召不至,而下令終身禁錮其仕途。
謝安中年時,家族遭遇了一系列變故,謝家位高權重的三人非死即廢,家族在朝廷中眼看著就要失勢了。此時謝安決定起于東山,出仕為官!當然,朝廷一聽謝安要出山,巴不得呢,早把前面說的氣話都給忘了。就這樣,謝安帶著一大幫美麗的歌妓來到京城建康,同時也帶出了“東山再起”的成語,李白在詩中贊譽道:“安石東山三十春,傲然攜妓出風塵。”
小兒輩大破賊
在“淝水之戰”中,謝玄一招誘敵之計,將敵人打得落花流水。得勝的消息傳到京城建康時,在幕后指點江山的謝安,正在跟人下圍棋。
看完書信后,謝安默然無言,把信件放在一邊,繼續慢悠悠地下著棋。
客人知是前線急報,便問戰局如何,謝安并不抬頭,二指夾著一枚棋子,徐徐答:“小兒輩大破賊。”其意色舉止,不異于常。
謝安所表現出的,正是典型的晉人雅量,并非該喜而不喜,而是該喜而不露喜悅之情。
謝靈運之死
謝安死的那一年,其侄謝玄的孫子謝靈運出生了。謝靈運自視甚高,贊譽曹植時,不忘自夸道:“天下有才一石,曹植獨得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只可惜,謝靈運成年時,恰逢魏晉門閥政治行至末路,東晉政權被劉裕所奪,后者出生寒微,建立宋政權后,崇尊儒術,并對二百年放誕不羈的世家大族進行打擊。這樣的背景下,有著魏晉名士風度的謝靈運生不逢時,一再被貶,終為奸人所害,以“謀逆罪”被處斬。
謝靈運死了,這不只是他個人的死,也標志著魏晉風度的消亡。
結 語
從曹魏到司馬晉,從竹林到蘭亭,從嵇康之死到謝靈運之死,一個時代,慢慢合上了自己的書冊。用作者魏風華的話說:
“在當下的時代,我們追尋魏晉,是因為那一代名士人格獨立、精神自由、性情率真、愛惜自我,他們高曠美好的品格,透過千年的時光震撼著我們的內心。我們追慕,是因為我們缺乏我們迷失并準備在污濁中繼續執迷。很多時候,我們并不了解人生的真相;我們懷念,是因為我們的祖輩曾經擁有遠比我們純粹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