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
(一)
很多年前的一天,兒子看到我茶杯里面的茶葉,很驚訝地跑過來跟我說:“爸爸,你的茶杯里面好多草!”
現在想來,他說的也不錯。
當時,茶對于我就是和草差不多。喝茶,是因為不喜歡自來水里面漂白劑的味道。
后來,身邊喝茶的人越來越多,茶也喝得越來越講究了。
只是,我總是泡不好一杯茶。
記得早些年去旅游時,導游會帶著去茶莊品茶,也是遇到很多茶很爽口,照樣買了些,可是回來以后,泡出來的依然是澀澀的味道。所以,總是以為自己又被騙了一回。
(二)
三年前,和好朋友去貴州一個茶葉市場,偶遇一個賣茶葉的水族姑娘,邀請我們喝茶。
水族姑娘泡了高中低檔的毛尖茶給我們品嘗,然后又換了不同的水來泡。她給我們娓娓介紹茶葉的性格和水的性格,甚至是對水溫的把握,都將會帶來茶水口感的不同。
我這時才知道,以前并非我受騙,泡茶原來并不是將茶葉和開水放在一起那么簡單。
再好的茶葉,用劣質水來泡都不會有好的味道,同樣,極品的山泉投入劣質的茶葉,只會讓泉水變得難以下咽。好茶遇到好水,在恰當的溫度,才能產生極品的香茗,這需要極大的緣分來成就。
一個人遇見適合他(她)的另一半,亦是需要極大的緣分來成全的。
(三)
年輕人大多不習慣喝茶,他們會覺得碳酸飲料和啤酒咖啡會更過癮,喝茶只是一種比較昂貴的裝逼而已。
就像我曾經一樣,總以為兩百一斤和兩千一斤的茶葉,區別只是包裝的不同。
真正喝茶的人并不在乎包裝,他們能在一泡茶里,喝出多種花香,甚至哪座山哪顆老樹的出品,即使你用兩種相似的茶葉混合,他們都能清楚說明。
就像對于生活,我們年輕時總是以為一切都是如此簡單,賺錢然后醉生夢死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年紀慢慢長大以后,才發現生活的滋味不是那么簡單。活得越久、智慧越多,才越覺得自己的微不足道,值得去體驗的東西實在是太多太多,只是生命太短。
(四)
很多喝茶的人,真正的興趣是茶背后的文化。什么樣的茶要怎么樣的喝法,茶的歷史和淵源,怎么喝茶才能喝出健康,我卻一直在琢磨:為什么這個地方的人喜歡喝綠茶,而那個地方的人喜歡喝紅茶,喝茶的真正意義在哪里。
早幾年我會認為這樣的人一定是瘋了,沒事找事。想那么多沒用的,還不如炒一碟花生米喝兩盅。
然而,每個人眼里的世界真的是不一樣的,就像有的人活著只是為了活著,而有的人非要思考人生。對于只是活著的人來說,思考人生是毫無意義的事情,但是對于喜歡思考的人來說,思考才是樂在其中。
(五)
綠茶是中國最主要的茶類之一,主要產地范圍極為廣泛,但基本上都是陽光充沛、雨水充足的地方。最好的綠茶只在春天的清明谷雨時節采摘,明前雨后大有差別,清明前采的茶,由于嫩而清新脫俗,谷雨前的茶,則由于長得好而香氣濃郁,立夏后,一般就不再采茶了。由于大部分綠茶都是采用嫩葉制作,就像溫婉的江南女子,沖泡手法要溫柔、水亦不可太熱,八十度左右才好,如果用不加蓋的玻璃杯或者白陶瓷杯,茶味會更濃郁,茶色以及浮浮沉沉的葉片也妖嬈多姿。
有的人習慣保溫杯加開水泡,這就好像把江南女子煮熟并穿上乞丐的服裝一樣,不僅毫無美感,味道也只是澀澀的苦汁。
講究的人,會用茶樹所在山上的泉水,其次是用山泉水來泡,極致會如《紅樓夢》里妙玉,書中寫到:妙玉冷笑道:“你這么個人,竟是大俗人,連水也嘗不出來。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著,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臉青的花甕一甕,總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開了。我只吃過一回,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嘗不出來?隔年蠲的雨水那有這樣輕浮,如何吃得。”好一個“梅花上的雪”水!
我遇見許多喝綠茶的人,都是一溜煙的性格溫和,生活精致和清爽利落的,不知是偶然還是必然。
(六)
如果說綠茶是江南女子,黑茶就是關西大漢。
黑茶采用的原料較粗老,主要有藏茶、普洱茶、以及磚茶等品類。黑茶的生產和制作都是很草根,采茶葉的時候,根本不講究什么一針兩葉,老葉茶梗混雜著粗大的葉片,一把擼下來就是,制作工藝也非常粗放。雖然生產不講究而且口感較苦澀,但是卻富含維生素和食物纖維。
喝綠茶地區的人們,大多喜歡清淡、低脂、精致,注重食物的色香味俱佳;而喝黑茶的地區,大都以肉食為主。
這亦或是一種必然吧。
因為黑茶如關西大漢,所以,喝黑茶的方法就完全不同了。你得用開水猛泡,如果能夠煮著喝就會更對味了。
藏區的人,會把茶磚狂煮上幾個小時,然后加入大量酥油,于是就有了一種特殊的美食——酥油茶。但是,這種茶好像只有在高原上喝才會口感好,海拔越高,喝起來越爽。有一年我去拉薩、去阿里,高反很厲害,頭暈且痛,不想吃任何東西,因為吃啥都沒味道,唯一稱得上享受的,就是窩在小茶館里,一杯接著一杯喝鐵皮暖水壺里的酥油茶。回來以后,我專門去一家藏族餐廳喝酥油茶,感覺真心不好喝。
黑茶運到新疆和內蒙,當地人會加入牛奶、羊奶或者駱駝奶,就成為特色奶茶啦。在新疆或者內蒙,鐵簽子穿起碩大流油的孜然烤羊肉串,濃辣野韭菜醬蘸著的手撕羊排,如果沒有這樣解膩的奶茶,就全然算不上美味了。
黑茶,尤其是普洱茶曾被藏家炒作到天價,據說日軍占據香港時期,大批茶樓關門結業,等到抗戰結束重新開業時,發現庫房里發霉了的普洱茶居然特別好喝,從此普洱茶成為茶道神品,很多人都是買回家藏著等發霉。黑茶上的霉,還有個美好的名字叫“金花”,有些專家認為,生成金花的菌種叫冠突散囊菌,不但對人有益,且能抑制其他菌種,據說,黑茶還有提高身體免疫力、降血糖血脂等功效,我覺得或許是宣傳的需要。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個地方和什么茶一定是和他們的文化、生活習慣息息相關的,喝茶,最開始或許只是一個生活習慣,而已。
(七)
說茶,總是避不開潮汕的烏龍茶。
閩南、臺灣和潮汕地區,熱愛海鮮和濃重咸鹵口味,他們對海鮮的料理自成一格,腌一下就生吃的凍蟹和肉如鮮血般的血蛤,普寧豆醬的魚飯、魚露蠔仔煎,加入大量蒜蓉和濃醋的土筍凍,高湯熬制的鮑參翅肚會讓你嘴巴里面鮮得沒味道,這個時候,一壺濃香烏龍鐵觀音、大紅袍或鳳凰單叢,才能找回你敏感的味覺。
潮汕的茶通常泡得極濃,濃到極致就被叫做“工夫茶”,喝不慣的人極易醉茶,頭暈惡心,比醉酒還要難受許多倍。
潮汕人泡茶是講究的“高沖低灑,刮沫淋蓋,關公巡城,韓信點兵”,非經訓練不得要領。沒事的時候,大家緊密地圍坐茶桌前,一邊聊天一邊喝茶,工序復雜的泡茶倒茶,顯得主人既殷勤又優雅,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親密、友好。
潮汕人喝茶體現的親密是人手一個玻璃杯的綠茶無法做到的。
(八)
一直以為喝花茶的人要么是女人,還是女人。
如果說四川的人習慣和花茶,我是不信的。但是,仔細想來卻也是有必然的。
天府之國,又麻又辣的火鍋,無論是什么東西,比如鴨腸、毛肚、豬腦、魚腥草等等,都能放進紅油火鍋里涅槃,這樣的性格應該是干脆的東北風格啊!但是,現實是:四川人才是真的喜歡。
我認識的女性當中,愛吃火鍋的占到100%。
對麻辣火鍋的喜愛和對花茶的喜愛有什么內在的關聯嗎?
我猜測,因為可以美容吧?所以,四川的美女很多!
事實上,當麻辣讓你渾身發熱,蒜蓉芝麻油的溫柔撫摸又給你再一次享受的鼓勵,一頓味覺大和諧的盛宴之后,恐怕,再也沒有比一杯清香柔和的茉莉花茶更合適的茶了。
飯前飯后,幾個好友,一邊嗑著瓜子一邊嘮嗑,人手一杯花茶本就很舒適的感覺了,如果再來自摸清一色,這才算得上是生活吧。
(九)
中國的茶品類很多,喝法也很多,茶文化更多,沒有人能夠在一篇文章里面說完,就像一只魚缸盛不下一個大海。
近年來,日本茶道傳入中國,國人開始講究起喝茶的“儀式感”。事實上,日本的茶道是南宋初年,由日本的僧人榮西在浙江余杭的徑山寺學得的,到16世紀,日本茶道宗師千利休創立抹茶道,確定了茶道的禮儀程序。他將茶道與禪結合,把“和、敬、清、寂”的精神訴求推向極致。
日本的茶道就是宋代點茶法,遵循儀式即內容的辦法,整套茶道規矩繁瑣,經常一折騰就是三四小時才能喝上一杯茶,那杯茶也遵循禪宗原則,沒有多少香味,而且苦澀不好喝。
真正的喝茶當然需要儀式感,只是我更喜歡舒適的、隨意的,更具生活氣息的和茶。
喝茶,就是一種生活的習慣。
(十)
生活就是修行,不是說無論怎樣活著都是修行,而是說認真生活,就像是在修行一樣去好好生活,就像喝茶一樣,不是那種極致儀式感的喝茶才叫喝茶。
不好好喝茶的一定不是在喝茶。
,"ww?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