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高中時,曾經對一個英語很好的同學不服氣,拿這句話“考”過她:I love you not because of who you are, but because of who I am when I am with you. 這句字里每一個詞我都認識,就是說不出翻譯,似乎語法不對,句意扭曲。反正最后我們一起陷入了迷茫。后來在網絡上看到了更符合的翻譯——我愛你,不是因為你是一個怎樣的人,而是因為我喜歡與你在一起時我的感覺。
高中時認為,愛一個人就是愛一個人。可以愛他的外表、物質條件、品格甚至是他的言談舉止,和自己又有什么關系呢?高考過后,愛情終于不再是見不得人的事情,終于不需要再偷偷摸摸。經歷過之后,才大概能明白,愛情愛的是自己。
喜歡和你在一起時自己舒服的感覺,不拘束又很溫暖。為你做很多事情也心甘情愿,收到你的祝福、鼓勵和關心就是世界間最棒的事。吃飯時想到你,睡覺時想到你,聽音樂時想到你,坐汽車時,走進人群中時,從窗子向外望去時都想到你。想到你,心會忽然溫暖。 看到一個數字都能想到你的生日;聽到的諧音都能想到你的名字。會看你所有的博客、朋友圈和微博,看你分享過的東西,聽你喜歡的音樂,看你喜歡的電影,以為是不是這樣就能離你更近一些。
曾經問過一位老人,戀人之間的愛是什么?他回答:首先是喜歡,是獨占。我:呃,然后呢?他回答:幸運的獨占終老。——這很溫暖,不是嗎?愛是包容,愛你的優點,也愛缺點。 《圣經》對愛有這樣的描述:愛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夸;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 ? ?作家水木丁的書《我們心中的愛和怕》里的一句話:如果你一定要愛一個人,就請你愛他如他所是。愛他的赤子之心,也愛他的時而幼稚,愛他成熟穩重,也愛總是他安靜少言。
你對自己的感情及他對你的感情充滿信心。你樂于接受兩個人都有各自的生活。當你們在一起的時候,你還是你自己,這就是愛。當一個人會為對方找很多理由,去合理化別人對待自己的方式,這也許就是一種自作多情。
張愛玲說的:愛上你,我變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塵埃里,但我心里是歡喜的,從塵埃里開出一朵花來。
我認為相愛的兩人,性格喜好應該是相似的,而不是完全互補的。這樣才會有共同點,而不是一味忍讓,以至于失去生活原有的樂趣(僅代表個人觀點)。
看過另一篇文章,說:有趣,是對一個人最高的評價。所以我還認為,找喜歡的人一定要找有趣的。不是指那種只會講很多黃笑話的人。這種有趣,是可以讓你不斷保持新鮮感,不會厭倦,同時身心舒暢,有不斷的驚喜,而不是驚嚇或憤怒(還是僅代表個人見解)相愛的兩個人,起碼應該擁有一些默契。
“相親不應該是嚴肅的嗎,對方很可能就是你以后共度一生的伴侶,你們的基因將契合出一個完美的下一代,你們的人生將合二為一,你們毫無關系的血緣將有千絲萬縷的關系,可能你毫無信仰,但是結合后,你的后半生將會有一個必須忠誠的對象,榮辱與共,休戚相關,這么重要的事情,怎么能開玩笑?”————我忘了在哪篇小說看到的了 ,就是感覺好有道理的樣子。
所謂的“情商”,說穿了就是一個人可以和另一半良好地、有水平地相處的能力。你有覺察自我的能力,有覺察對方的能力,有覺察到自我和對方之間發生了什么的能力。有了這些作為鋪墊,便能夠在關系中用一種恰當的、智慧的方式去調配,去安排。
1.表達你要的,而不是不要的。
2.表達你的感受,而不是情緒。表達自己是憤怒的,而不是憤怒地去表達。
3.表達你的需求,而不是抱怨。不要讓對方猜測,我想要什么。
4.表達你要去的方向,而不是抱怨你所在的位置。看最終結果,而不是陷在事件之中。
開始抄襲了(/ω\)又跑題,哈哈哈
——安先生,請問您寫完這文章有什么感受?
——花無人戴,酒無人勸,醉也無人管。嗚嗚嗚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