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世界著名學術出版機構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團發布聲明,撤銷《腫瘤生物學》(Tumor Biology)期刊所刊登的107篇論文。此次被撤稿論文的作者全部來自中國,撤稿原因為論文作者編造審稿人和同行評審意見。(新華網4月22日)
學術論文造假,在中國已不是什么秘密,這其中的貓膩多得數不過來。原因在于,發表學術論文在當今的語境下太重要了,只要發表了足夠的學術論文,就可以評上想要的職稱,而在同行面前不但有了吹噓的資本,也會在學術界斬獲更多實實在在的待遇,而如果沒有發表足夠的學術論文,則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己不如人。因而,在當今的語境下,學術論文就成了諸多方面的“通行證”。
為了這樣的通行證,一些人已在國內期刊上玩得風生水起,其中有拼接之作、捉刀之作、更有抄襲之作。然而,不管是怎樣折騰來的,反正那就是論文,而對國內期刊來說,則是來者不拒,只要有個大致有貓虎模樣,就會給予發表。但是,這都是有條件的發表,換言之,就是人盡皆知的有償發表,只要舍得花錢,一些國內期刊通過查重功能,就敢包下這樣的訂單,不管論文寫的是貓還是虎,收人錢才就要替人揚名,一番專業化包裝修補之后,管保給出一張虎皮,用以拉大旗之需。
然而,近年來由于國家層面已對國內期刊行進了幾輪力度不小的整改,其中,也清理出了一些抄襲之作,更有一些人因為造假被曝了光。但是,只要有需求,就會有市場,不同之處僅在于從國內走向了國外,而一些中介機構,其實就是中國的掮客,他們與國外一些說不清的機構共同開發中國學術論文發表這塊蛋糕,打著學術交流的幌子,干著專業化造假的行當。
而之所這門跨國生意如此紅火,最重要原因,就是學術論文在中國已被捆綁了太多的東西。它既是晉升通道的通行證,也是也獲得待遇的保障,甚至還是大城市落下戶籍的必須跳板,因而,為它造假就有了全方位的動力,而有了它,就都等于吹響了人生的一切號角。而如果沒有它,最終真的可能是默默無聞的一生。論文本是一張紙,但多少人都為這張紙“笑容已泛黃”,因為對于他們來說,正是“我一生在紙上”。
因此,對于一些中國論文作者來說,造假令人不恥,有辱斯文,這應當給予嚴肅處理。但產生這種現象的根源卻并不完全在作者身上,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來源于論文與職稱、待遇、晉升等方面的復雜關系上,如果說這諸多沉重的枷鎖不能打開,那么,論文就不可能回到純粹的學術層面來,這對中國學術發展不利,也對學術研究者不利。因此,應當從頂層設計上,從體制規定上,給學術論文來個外部環境大瘦身,讓論文回到純凈的學術軌道上來,別讓論文成了學者一生的“枷鎖”,更不能讓中國學者成為“我的一生在紙上”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