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新聞聯播中播出的一條新聞成為了網絡熱點——一對相戀的鐵路員工相聚1分53秒,來不及說聲“嫁給我”。新聞播出后,網友紛紛表示“官方撒糖最為致命”“看新聞聯播看哭了”,對此事表現出了極高的關注。而這條新聞之所以成為熱點,也有其背后的理由。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我們熱衷于使用“愛情相信體”。當看到現實中甚至影視里一對情侶或夫妻因某種原因分離,便大聲叫嚷“我不相信愛情了”;而當看到一些情侶間恩愛甜蜜的日常,往往又掉頭高喊“我又相信愛情了”。對愛情的態度在“信”與“不信”間搖擺,這事實上折射出新一代人不同的愛情觀。
在瓊瑤劇盛行的時代,我們曾被其中生死相隨、至死不渝的愛情感動,憧憬著總有一天自己也能遇到這樣一個“注定”的人,“山無棱,天地合,乃敢與君絕”。今天我們重溫瓊瑤劇,卻震驚于自己當年的三觀——在看到“你失去的只是一條腿,紫菱失去的可是她的愛情啊”這樣的句子時,竟未覺得有什么。與之相對的,是人們對“單身”的普遍調侃,是“戀愛有什么好談的,是手機不好玩還是劇不好看”論調的大面積使用。由此可見,在我們的潛意識里“愛情”的地位已然發生了變化。這并無什么不妥,不妥的是此變化呈現出的由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的趨勢——愛情成為生活的附屬品,甚至淪為無關緊要、可有可無的廢品。
在我國目前的青年群體中,對愛情持有悲觀態度人絕不在少數。而其原因可以大致分為三種:
第一種,生活節奏加快,年輕人的壓力越來越大。孤身一人,早出晚歸,照顧自己都心有余而力不足,哪里有足夠的溫柔和耐心去小心關注另一半的情緒,維系兩個人的感情?這種情況在上班族中尤其明顯。從一天的勞累甚至加班中緩過神來,休息一下自己都覺得時間不夠,哪有精力去談什么愛情呢?
第二種,“愛情”不是獨立地作為其本身被忽視,而是作為“情感”中的一種被忽視。在物質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的時代,物質與情感之間有一場必不可少的戰爭。豈止愛情,親情、友情被忽視的情況不是也很常見嗎?外界的誘惑那么多,我們對情感的需求很可能會輕而易舉地轉移到物質上來。家庭聚會、朋友聚餐,一人捧著一只手機的情況不是很常見嗎?人們沉溺于短時間低投入可獲得的快感與興奮,不愿耗費大量精力維護感情,這種情況也是有的。
第三種,被自己或他人不好的愛情經歷嚇住,不愿不敢去嘗試。有些人對愛情有一種憧憬,但又不相信自己會遇到,于是在糾結中越來越悲觀,甚至小小年紀就開始顯露滄桑:“我再也不相信愛情了?!?/p>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官方播報一些有著動人真情故事的新聞來喚起人們對于愛情的信心也是可以理解了。但在我看來,對于愛情,年輕人既不該沉溺其中又不該徹底悲觀。對很多憧憬愛情又害怕遇不到愛情的人來說,一味在社交網絡長吁短嘆并不是改變現狀很好的辦法。
首先我們得明白,世間仍有真情在。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若既又若離、真摯又神秘的美好情感值得我們去向往去追求。其次,進行外貌管理與能力提升,擴大社交范圍,跳出舒適圈,遠離“自殺式單身”。最后,在獲得愛情時,互相體諒包容。正如一句話所說:“完美的愛情允許有不完美存在”。
愿我們每個人都能擁有真正的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