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27
樓蘭,在很多詩詞中出現(xiàn)。王昌齡說,“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李白說,“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征衣卷天霜,揮刀斬樓蘭”。杜甫也說,“屬國歸何晚,樓蘭斬未還”。樓蘭,到底指的是什么?
樓蘭,是個古代地名。它是古代絲綢之路必經(jīng)之地,現(xiàn)今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北部的羅布泊的西北角,孔雀河道南岸的7公里處。
樓蘭,是個西域小國。公元前176年,匈奴冒(mo,第四聲)頓(du,第二聲)單(chan,第二聲)于給漢文帝劉恒的信中,明確樓蘭歸屬匈奴。公元前77年,西漢著名外交家傅介子刺殺樓蘭王,更其國名為鄯善。后來,漢朝在那里屯田駐兵,將那里收編為西域都護府的一部分。
樓蘭,是個文化符號。古人寫詩,尤其是寫報國雄心壯志的詩詞,都喜歡用典(故)。用典的目的在于“據(jù)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其好處有兩點。一是詩詞篇幅格式所限,用典做個索引,可省去很多字數(shù)。二是可以含蓄委婉地表達,顯得文采高一點,沒有那么直白。
比如說,李清照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她并不一定真的想項羽,而是用“項羽”做個索引,來解釋前面的“人杰”與“鬼雄”。這就是“據(jù)事以類義”。“不肯過江東”,就是含蓄委婉地表達靖康之恥以后,渡江逃跑的君臣都是慫包。這就是“援古以證今”。
諸如“破樓蘭”“斬樓蘭”“刺樓蘭”,其實就是傅介子誅殺樓蘭王的典故。在這里,樓蘭,作為西漢對外族匈奴征討的要沖,作為西域三十六國之一,成為了種花家抵御外敵、征戰(zhàn)萬里、報國效死的特殊符號,是一種崇高的精神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