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的社會結構中,男性和家長一直都是強勢地位,但是在社會生活和兩性話題上,卻似乎比較open,從電視劇中那些大媽茶余飯后的對話中,好像略能體會。
因為閑暇時學一點韓語,也接觸到韓國課本中的詩詞歌賦,有些韓國的古風作品,配上古風的畫作,也有一種攝人心魄的魅力。
比如,在韓國國語課本初中3年級下的時調中,就收錄了韓國李朝中宗時期女詩人,開城名妓,松都三絕之一的黃真伊的《青山里碧溪水》:
??? ???? — ???
青山里碧溪水 — 黃真伊
青山里碧溪水,
莫夸易移去,
一到滄海不復還,
明月滿空山,
暫休且去若何。
黃真伊(約1506年-1544年)出生的開城在今朝鮮南部,近朝韓邊界。當時的地名為松都,曾是高麗王朝的首都。她的父親屬于朝鮮傳統(tǒng)身分制度中最高的“兩班”階級,而她的母親是側室,庶出的黃真伊因此身分低降,鄰居青年若屬兩班,那就是男尊女卑。也有說因為其母是賤民,根據“從母法”而走上妓生之路。
看完她的簡介,對《步步驚心:麗》中提到的松都、《云畫的月光》的兩班階級的疑惑,好像都解開了。
滬江韓語對這首詩的賞析為:
這首時調是黃真伊的名作,因為詩背后還有迷人的軼聞:時調中的“明月”是黃真伊的妓名,“碧溪水”則指她所喜歡的一位李朝宗室(筆名“碧溪守”:韓語“水”與“守”音同)。有一天兩人相逢窄橋,碧溪守想要躲避她,黃真伊即興作出了這首時調,將兩人的名字嵌入其中,既挑逗他也調侃他。一語雙關,情景交融,貼切坦率,堪稱妙作。一方面,青山、碧水、明月這些客觀景物被抒情地主觀化,產生一種全新的象征性,是一首私密而媚人(來“明月賓館”開房間休息)的誘惑詩;另一方面,抽象的時間被具體空間化,以瞬間流逝的溪水比喻通過永恒自然(青山)的變動人生,是一首誘導眾生抓住時間,及時行樂的勸世時調。我讀到的故事說碧溪守是一個高傲自負,認為真正風流者是無需女性的男人。有一天,一行人鳴響馬鈴路過黃真伊住處,在樓閣盼望的黃真伊,拉上簾幕靜靜唱出此詩,讓頑固至極的儒教主義者碧溪守心旌動搖,終于拜倒明月帳下。
時調講究嚴格的音律,而黃真伊為了誘惑男人即興而作的詩都可以這么含蓄不露,美不勝收,被譽為“韓國的李清照”也就不足為過了。
還有其他很多文學類型,如古時調、小說、隨筆,可以體會不同國家語言文字之美。每次被這些音律、意境撩撥,就產生要好好學語言的沖動。世界那么大,真的應該把時光浪費在美好的事情上。
韓國的課本中也離不開中國文化的元素,原來本就是一衣帶水的鄰邦,中國文化對韓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孔子、漢字的千字文,都入選了韓國課本。
還記得《云畫的月光》中,世子樸寶劍說自己5歲就會背千字文,看來不假。
就寫到這兒吧,寫文章好燒腦,我要去補充能量啦。為什么總是偏愛這些文藝的東西呢,你們喜歡嗎?
END
我是麥小熙,喜歡把生命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更喜歡探究紛繁復雜現象后面的統(tǒng)一。希望不斷突破認知的界限,破除最深的無知,證悟最初的那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