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中國的文藝片,大家會想到什么?《重慶森林》?《花樣年華》?《春光乍泄》?《阿飛正傳》?《2046》……總之繞不開墨鏡大佬,王家衛。
聽過一種說法,談論的是文章或者文學作品——所謂爆款,就是你讀完以后立馬就會脫口而出:臥槽!所謂經典,就是你一開始覺得這寫的什么玩意兒,若干年后突然想要重讀它,咂摸片刻以后忍不住:臥槽!
我相信電影也是如此。《大話西游》重新上映的時候,網友直呼我們都欠星爺一張電影票,言外之意就是這部電影在當年上映的時候并不賣座,那時候大部分人不懂星爺的片子,或者說能懂星爺的人年紀還小。當那句“如果上天再給我一次機會的話,我會對你說三個字……如果非要給這份愛加一份期限的話,我希望是一萬年”傳遍大街小巷的時候,人們才意識到,我們低估了星爺的作品。
王家衛亦是如此,他的處女座《旺角卡門》使他成為香港影壇公認的新銳導演,? ?并獲得金像獎八項提名,當然還有這個流芳百世的表情包。
可是第二部作品《阿飛正傳》卻在當時票房慘談,大家一致評論,這是什么玩意兒。因為他的電影情節性都很弱,常常讓人覺得不知所云。
但是每當我內心浮躁焦慮的時候,王家衛的電影能讓我靜下來,讓我忘記時間的流逝。直到今天,提起“無腳鳥”,人們心里都會泛起一陣凄涼和心疼,甚至人人都會覺得,自己就是那只無腳鳥。
這就是經典,真正的好作品,是深入骨髓的,你沒來得及消化它,也沒辦法描述概括歸類他,它已經滲透到你的血液里了。有人說,王家衛就是那個喚醒你風濕性關節炎的導演。
王家衛的創作過程可以說及其緩慢,從他開始再TVB做編劇,再到后來自己做導演,可以說“慢”是他一貫的風格,他自己說之所以慢是因為他常常會推翻自己,這也看出他的另一個創作特點,就是敢于舍棄。他的作品常常是從海量鏡頭里提取邊角料剪輯成片,演員也會吐槽說誰知道最后會不會被剪掉(拍了很多次的鏡頭)。
跟他合作的編劇說,幫他寫劇本需要量很大,他會在沒有整本劇本的時候催促,在有了整本劇本的時候放棄;
對于他向呈現的主題,他會深入研究,占有巨多材料,最后提取次要的東西;
他對的創作方式不是西方金字塔幾何式的,而是中國后花園式的,他自己打了個比喻說就是假設他有一個后花園,花園里正好長了一株竹子,然后覺得竹子旁邊放一座假山會不錯,于是就造一座假山,接著會在其中點綴一條石子小路。
可以說是很王家衛了。也可以說是狠王家衛。
編劇史航評論王家衛:假如把毛片比作一塊漢白玉,別的導演會想著把它雕琢成白菜之類的物件,王家衛會把它雕琢成一片荷葉。別的導演會覺得好不容易有一塊好東西,當然要保留它的大部分內容,可是王家衛從來不會如此,在他眼里,甚至那些邊角料才是精華。
王家衛的武俠片深入人心,數量不多,卻值得反復觀看。在《一代宗師》的紀錄片里,王家衛稱:對于武術,我是一張白紙,所以我可以中立,也就看的更清楚。他的武俠片確實很獨特,絕對不燃,甚至有點憂郁,但是你會覺得你跟人物或者角色很近,雖是習武之人,但是文人之氣呼之欲出,雖是其他作品的英雄,但就會讓你覺得他就是你身邊有血有肉有煩惱的普通人。
我懷疑王家衛的墨鏡其實是X光機,他的眼里人就是人,沒有身份和光環。
別的公眾人物都會在私下口罩墨鏡全副武裝,王家衛卻反其道而行之,只在公眾場合戴墨鏡,而脫下墨鏡的他,可以肆無忌憚地在北京大鐘寺淘舊書,可以跟朋友在人來人往的火車站談劇本,沒有人會認出他就是那個墨鏡大佬王家衛。
在講求效率的香港,王家衛能活下來,不得不仰賴于他異于常人的思維。
弱化情節,潛入人心;虛化主干,擷取旁枝;你“金字塔”,我“后花園”。
上鏡墨鏡王,日常王先生。